家乐福又出事了,好。
类似家乐福这样让供应商穿着衣服进门,脱了衣服走人的洋终端有很多。
而且往往打着家乐福中国,乐福家中国的字样,把自己企业的旗帜插在中国两个字的前面。
凭什么?
拿着一个外国名牌,到中国通过公司股权行为从银行贷款建一个房子,然后让中国的供应商进来交费,再让中国的老百姓进来交费。拿着交来的费用拖着供应商账期去建下一个房子,然后继续等着人来交费,这样的资金链黑洞模式实在是狡猾的很。
还好,近些年,家乐福们屡屡出事,让老百姓从号称最质优价廉的家乐福们的谎言里清醒了过来。一老外跑到中国来玩变戏法,打着西洋先进品牌的旗号左右忽悠这么多年,确实有点够了。不是不欢迎外资企业,而是来华投资要靠点谱,讲点良心,别以为交点税就无所谓了。也别以为通过所谓的先进理念把自己包装成备受求职大学生欢迎的外企就怎样了。
一句话,钱从哪来的?谁给的?
肯定有家乐福的中国籍员工骂我,骂就骂吧,等有天你离职了以后,我看你是骂我还是骂家乐福。其他不在家乐福任职的和我一样的普通人的感受你慢慢就会了解到。
作为终端来说,近些年越来越强势,以洋品牌为首的大型终端忽悠起来老百姓是一套一套的,办理会员卡,积分几万能买个板凳。搞促销,原来促销品是处理品,而且还限时,让老百姓以为是什么稀罕东西追的紧。让一个个老太太大清早不在家吃饭踮着脚跑到超市门口风里雨里的数鸡蛋,都是这些终端带头捣的蛋,还美其名曰高级促销管理。这本质不就是忽悠么,真如赵丽蓉老师说的,其实都是那些二锅头,对的那个白开水,一个样。
但不得不承认的是,这些贴上华丽标签的兑水二锅头确实吸引了民众,确实用价低实惠来引导了消费群,但是也确实在这几年的市场发展中让中国的渠道和终端变成了哑铃模式,两头是终端,中间是渠道。终端越来越重要,渠道越来越细长。搞的很多渠道商要么改行,要么照样比划搞终端建商场。渠道越来越细,利润越来越薄,质量能不出问题?近些年的各类商品的问题层出不穷,社会的影响也很恶劣,原因这里就有其一。
怎么办?渠道商很无奈,要么降低商品质量,要么围攻终端。这又变成了系列社会热点案件的导火线。好在终端总是出问题,让老百姓清醒了过来。但渠道商是不是也应该比平时更加清醒呢,因为其实这就是个市场良机。建议如下,
一、渠道商联合建终端
同类型渠道商可以通过行业协会来共同建立联合终端,有行业质量和行业优势在,这样的特型终端会非常适合下阶段的企业发展。
二、渠道直销
商业模式在变,消费者的观念也在变,网络购物,邮政购物,上门直销等等方式已经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权重,通过渠道商的多维度直销,同样可以获得良好的收益。
三、渠道联合谈判
外资终端不可否认有其先进性,但弊端也很多,渠道商之间可以联合起来谈进场,联合谈判同样可以改善终端和渠道的利益纷争。
方法有很多,措施也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核心是消费者,整个哑铃是靠消费者举起来的。没有消费者,就是一堆破铜烂铁,谁真正把消费者装在心里,谁才可以取得商场的胜利。
感谢家乐福们,给了我们更多反思的机会。
陈奕名:从家乐福进场费事件看渠道和终端之争
评论
10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