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感悟曹思源(6)
十三、关于政治体制改革
曹思源十分关注政治体制改革、修改宪法和党的体制改革问题。他认为,如果党内体制不改革,便很难完成政治体制改革的重任。他对中国共产党制度的改革主张是三权分立。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的重大决策是中央委员会说了算,中央委员会从逻辑上说是执行机构,它是执行党代会的决定,但实际上,我们党是执行机构当家。因为党代会之后,党代表们鼓完掌便回家了。如果决策、执行不是一个机构,执行中出了问题,决策机构还可以追究其责任,这是比较合理的。所以他提出党内要三权分立:决策权归党代会,执行权归中央委员会,监督权归纪律检查委员会。三权要有三个“头”,否则就容易犯错误,从而导致很危险的后果。曹思源提出这一系列主张,不可避免会受到有关部门干预,但他一直很乐观。“总有一个时日,我的观点会得到大家认可,起码会让更多的人知道我曾经提出的观点、曾经阐述的思想主张。毕竟,现在还是进步了。如果在20年前,我鼓吹这些思想,恐怕就非常麻烦了。所以说,我生逢其时,应该感到高兴。”
《政治文明ABC》是曹思源在政治方面的代表作,由美国纽约柯捷出版社2003年出版。这本书分政治观念文明、宪政、四权分立、选举、政党、文化和政治行为文明等几个部分,其核心内容是我国政治改革纲要。他在书中谈到了政治与经济、公民与公仆、共同需求与特殊国情的观念,指出宪法是国家政治制度的主要载体,阐述了有宪法而无宪政的惨痛教训,提出了公民权利高于一切、确保宪法实施和公开化三原则,同时提出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和舆论权必须分立。他阐释了现代政党的组织形式、政治目标和国家的政治制度,提出中国共产党自身制度必须予以改革。他在后记中说,如果把传统的政治体制进行变革之前比做冬天,之后比作春天,今天的中国则正处在冬春之交。不少人感到:冬天为什么那么长?春天为什么来得如此之慢?他说,“文革”结束之后,本是彻底变革专政体制的大好时机,政治体制改革的口号也写进了共和国及其执政党的文件。然而,从1976年到2003年,第二个27年都过去了,政治改革仍然是“雷声大,雨点小”,有时竟是有雷声而无雨点;而另一种声音却强大无比——“政治改革不要着急,要慢慢来”,“政治改革要缓一缓”。为什么专政体制的寿命一再拖延?究其原因,他发现了一个奥妙:专政体制一方面对专政对象是毒草,但另一方面对于行使专政权力的人来说,却是一个很有利、很容易操作的法宝。他说,政治体制改革纲要的研究与传播,犹如布道,旨在让更多的不自觉者变为自觉者,到那时,春天的脚步就会加快了。“春风化雨促政改”,毕竟,文明的潮流不可阻挡。
十四、极“左”思想与金钱腐蚀
有人提出,“文革”时极“左”思想的禁锢、改革开放后金钱对人们灵魂的腐蚀,哪一个程度更深一些?曹思源认为,更深远的影响还是极“左”。说实话,我们过去一些领导干部,本质上是极“左”的,只是有人是疯狂地左,有人是一般地左。所谓疯狂地左,连饭都吃不上还要“抓革命”;而一般地左,则相对比较理性。他们也感到,老百姓要吃饭,建设要有一定的速度,但把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看成是搞“洋跃进”。所以,很多党的高级官员,其思想是建立在左的基础之上的,难怪左的影响在我们党内那么深远。至于金钱对人们灵魂的腐蚀,曹思源认为有办法可以对付:第一,它是对极“左”思想的一种反动,因为以前搞极“左”,强调“毫不利已、专门利人”,那是虚伪的东西。人们感到最终还是要自己赚钱养活自己。所以,对极“左”东西的反动走到另一个极端,便是金钱万能。这是由历史原因造成的。另外,如果中国有宗教、有道德的约束与规范,有民众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便可以抵制这种金钱万能。人总得要有一点精神,人其实都有善良的一面。只要有一定的宗教和道德规范,金钱万能便可以得到有效的抵制。
十五、总是受批判的学者
曹思源说,在学术上,他获得过一些民间的奖项,政府奖不可能给他。他的观点总是要受到批判,可以说,他是改革开放以来受批判较多的学者之一。最开始是提出制定破产法的主张受到批判。有人把他的观点上纲上线,联系到姓“资”和姓“社”的高度。说破产法是资本主义的,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怎么也搞破产法?有一个被称为“双枪老太婆”的人大常委甚至提出要追究他的责任。她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鼓吹破产法是大逆不道的。如果在“文革”时期,想必会有人提出把曹思源打倒;他提出的私有化理论、对国有制进行改革的观点也受到过批判。关于政治改革方面的言论或主张,他受到的批判更多,也更严厉。他曾提出修改宪法的主张,强调应充分发挥政协的作用,实行人大和政协“两院制”(人大相当于众议院,政协相当于参议院),两院互相制约,一项法律既要通过人大,也要通过政协。提出这一观点后,有人抵毁他:“曹思源胆大包天,把人大、政协搞成资产阶级的两院制。”他不得不辩解说,现在世界上45%的国家主张实行一院制,55%的国家主张实行两院制。那么哪一个更优越?其实,这里根本不涉及到姓“资”或姓“社”的问题。
至于经济学家如何使自己的思想和理论影响政府决策?曹思源深有感触地说,在政府部门工作时,他可以写很多文章,在中南海那边写了一篇东西,直接就给总理送过去了,不用经过任何人审查。但下海以后,要影响政府决策就比较困难。他是直接面向社会、面向读者、面向老百姓,是通过被大众接受以后慢慢影响政府决策,所以这是一个迂回曲折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