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两型社会”需要狠抓“三件大事”


建设“两型社会”需要狠抓“三件大事”
 
湖北黄石市国资委 李国芳(13387107278,435000)
 
历史和实践表明,认识决定成败。“两型社会”的获批,对于湖北和武汉城市圈及其成员城市来说,既是机遇更是挑战,必须提高统一认识,方能作出正确决策。
一、全面完整准确理解“两型社会”
当前,一些专家、学者,甚至一些省市党政领导对“两型社会”缺乏全面完整准确的认识,把它当作一项单一、专项、部门工作,甚至等同于循环经济、节能减排,主要体现在他们的讲话、报告甚至决策部署中。这是非常危险的认识,将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甚至南辕北辙,必须迅速扭转。
从申报和批准公文的主体、对象看,表面上,批复公文的主体是国家发改委,对象是鄂、湘两省政府。但要看到,批复是“经报请国务院同意”的,因此实质上是国务院对两省政府。不相隶属单位一般以“函”行文,而国家发改委和两省政府是不相隶属的。两省政府向国家发改委以“函”行文,符合规范;国家发改委以“批复”而不是“函”行文,是因为“经报请国务院同意”。另外,可以看到,更不是国家发改委对两省发改委行文的。因而是全局性的工作。
申报和批准公文的主旨、内容看,“推进武汉城市圈……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为推动全国体制改革、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因而是综合性、体系性的工作。
总之,“两型社会”是带有全局、综合、体系性的工作,而不只是单一、专项、部门性工作,更不能等同于循环经济、节能减排。因此,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全面把握,扩大宣传,科学部署,把全市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两型社会”建设上来。
二、 正确把握“两型社会”和“三件大事”的关系
“两型社会”,就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切入点是资源节约,落脚点是环境友好。“三件大事”,分别是深化改革、项目建设和优化环境。“两型社会”与“三件大事”,存在着内在的必然关系。
深化改革是“两型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国家发改委在经报国务院同意,对湖北、湖南两省的批复中明确指出:“推进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综合配套改革,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各自实际出发,根据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要求,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大胆创新,尽快形成有利于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切实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新路,为推动全国体制改革、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显然,“两型社会”对深化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不但要全面深化改革,还要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获取经验,推广全国。
项目建设是“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载体。实践表明,项目建设,不仅优化经济结构,而且培植经济发展后劲,更重要的是改善生产条件、降低劳动强度、保护自然环境。发展靠项目支撑,目标靠项目实现,建设“两型社会”更是如此。它要求在招商引资、进行开发区和园区建设时要抬高产业和企业准入门槛,引进那些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低消耗、低污染(“两高”“两低”)的产业和企业;在对现有产业企业技术改造时,尤其是对面临资源枯竭产业企业进行转型时,要朝着注重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降低消耗和污染方向发展。因此,必须把项目建设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载体,贯穿于“两型社会”建设的全过程。
优化环境是“两型社会”建设的必备条件。俗话说的好,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良好的软硬环境,不但增强吸引力,而且增创新优势。“两型社会”建设,同样需要良好的软硬环境。它要求把优化环境作为加快“两型社会”建设和发展的第一要素,不断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工作作风、加强效能建设,提高市民整体文明素质、改善城乡人居生活条件、增强全民创业兴业氛围,为“两型社会”建设和发展全面优化环境。
三、建设“两型社会”需要狠抓“三件大事”
(一)深化改革,建立完善体制机制
深化改革,就是要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管理职能上下功夫。要精简政府机构,整合公共管理资源,提高决策能力和行政效率;依法行政,规范行政执法行为,致力打造“小机关大服务型”政府和部门。
深化改革,就是要在深化行政区划体制改革,延伸放大城市功能上动脑筋。托管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这在武汉开发区对武汉有关地区、黄石开发区对大冶部分地区的成功托管中得到印证,实现了双赢。但这还不够,黄石发展纵深,首先应放在鄂州花湖、浠水散花地区。因此,必须在总结具有隶属行政关系的两级进行托管的基础上,要率先研究提出实施不具隶属行政关系的两级间托管的方式和途径,即要积极争取鄂州、黄冈两市的支持,必要时层级上报,大胆探索对不属于黄石的花湖、散花进行托管的方式和途径。通过托管,实现黄石和鄂州、黄石和黄冈双方的共赢。并以此为契机,层级申报,争取调整行政区划,将花湖、散花,乃至整个浠水等调入黄石。
深化改革,就是要在深化财税管理体制改革,拓宽财政转移支付途径和层级上做文章。要想在城市圈成员城市之间实现共赢,就必须整合产业发展、区域发展等规划,这样就必然在城市之间产生得和失。如何平衡得失,就必须达成利益补偿和共享协议,形成结对支援扶持模式,建立健全财政转移支付机制。
(二)项目建设,都应作为重要载体
一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新型工业化,是指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污染环境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为新内涵、有别于传统工业化的工业化进程,是建设“两型社会”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任务。要通过新型工业化,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重点发展资源延伸加工业,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跨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努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经济发展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主导产业从优势向强势、从传统向高新转变。
二是推进新农村经济建设。主要是加大农产品深加工力度,培植龙头企业;发展绿色农业,不用或少用农药、化肥,培植生产绿色农产品、特色农产品和经济作物。要深化农村综合改革,逐步建立“以钱养事”的农村公益性服务新机制,增强农村发展活力。要强化公共财政对农村的转移支付和支持,增强财政对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保障能力。
三是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要加大村镇规划管理的力度,力争五年内实现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全覆盖。立足资源整合、产业培育和人口集聚,实施土地集约经营,积极稳妥地引导耕地逐步向规模经营集中,企业逐步向工业园区集中,农村人口逐步向城镇和中心村集中,提高城市厂区容积率和农村住居集中度。要共建共享,加快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解决农村贫困地区行路难和饮水安全问题。要健全自然灾害预测预警机制,构建防灾减灾体系。
四是推进城乡文化建设。用社会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文明建设全过程。加强和谐文化建设,积极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大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全面开展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着力推进“四城同创”。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目标,逐步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增强城市文化功能,提升整体形象。
五是推进区域经济发展。主要是科学规划,开放合作,任意两地要做到相互之间既产业分工错位互补,又产业链分工共赢,还富有各自特色,避免盲目重复建设和发展,减少和降低同质化恶性竞争和不必要内耗浪费,全面建设和发展块状经济,大力推进县域、乡域(镇域)、城区、城市经济建设和发展。
六是推进循环经济建设。主要是在生产领域推行清洁生产,达到节能减排和循环利用目的;在流通和消费领域同样要做到循环利用,实现资源-产品-消费或“三废”-再生资源的往复循环。对传统产业要通过技术改造等优化升级措施,降低消耗,提高利用效率,循环综合利用;对高新产业,也要作出要求。高新只是说明科技含量高,并不必然说明不产生“三废”,因此,必须在招商引资中抬高门槛,在建设、生产时都要做到“三同时”。
七是推进现代服务业建设。建设现代物流体系,高标准规划建设花湖物流园区、罗桥和棋盘洲物流园区,大力引进和培育跨地区、跨行业的大型物流企业,支持新冶钢、有色、华新等大型企业组建第三方物流企业,促进物流发展的社会化、专业化、规模化。积极发展旅游产业,大力发展与旅游业相关的服务业和会展经济。拓宽金融服务领域,大力发展中介服务业,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大力扶持兴办各类社区服务企业,稳步发展房地产业。
(三)优化环境,营造良好氛围和条件
在软环境上,要优化政策支持环境和政府服务环境。要建立“四补偿”机制。一是建立招商引资和落地补偿机制。圈内城市在单独或集体对外招商引资中,可能会遇到不适合自己但适合圈内其他城市的产业,那么可以引荐给该城市。这样,该城市适当给予引荐城市一定的补偿,以达到共享共赢的目的。二是建立产业链分工补偿机制。圈内城市之间、城市各城区(县、市)之间,尤其是武汉同圈内其他城市之间存在一个产业链分工问题。产业链的上下游、初中级产品和终级产品企业如何链接好发展好,就必须将现实的有所得和有所失转换为可能和必然的互补共赢,前提是只有附加值高的给予附加值的一定补偿,方能让附加值低的心甘情愿地为附加值高的做人梯和幕后英雄。三是建立总部经济迁转补偿机制。一些企业在原来城市的大力培植下等到迅猛发展,从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发展壮大为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根据今后的发展需要,这些企业可能将总部前转到条件更好的圈内城市,一般是从小城市到中大城市或从中等城市到大城市。那么,迁入地城市应给予迁出地城市一定补偿,做到企业、迁入地和迁出地城市合作共赢。四是建立国企改革遗留问题协调补偿机制。国企改革遗留问题事关企业、社会稳定发展大局,涉及改制企业、职工和债权人的切身利益,而且很多企业曾经为所在县、市、省乃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必须抓紧处理好。
要改进政府办事态度和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创造良好的治安和执法环境等。
在硬环境上,主要是要建设和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发展公用事业,改善和保护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