诡辩术通常有三种技巧:
有一句非常普通的话,“我吃了三个饼,饱了”。你怎么否定这句话呢?
第一种,否定“饱”。你哪里看出饱了啊,刚才还到处找食吃呢!
第二种,否定“吃了三个饼”。你吃了三个饼?胡说八道?!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你只吃了一个!
第三种,否定“吃饼”和“饱”之间的逻辑关系。吃饼还能吃饱?只有吃饭才能吃饱!
攻击论点,攻击论据,或者攻击论证的逻辑,这是诡辩术的三种技巧。当然,在三种之上,还有一种更高的技巧,就是彻底更换概念:
“饼”是什么?
你以为是山东煎饼,我以为是旺仔小馒头。结果一个吃得噎得慌,一个饿得底儿掉。
一旦概念不统一,大家就在两种语言体系里谈同一个问题。
这就是“自主品牌”在中国的现状,以及将来。
要界定自主品牌,有三种看法:
第一,看资本结构。看股东方,是纯中国公司呢,还是中外合资,或者就是假中国真鬼子。但这种方法的弊端是,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资本的融合日趋复杂。吉利是纯中国公司吗?上市以后的一汽集团是纯国有企业吗?
第二,看技术产权的归属方。这种方法理论上更科学。但随之而来,带来一个更复杂的问题,什么叫“技术产权”?解释不清楚。恐怕也会遭到外资企业更大的反弹,激起更多的知识产权诉讼。
第三,看核心零部件的供应国产化率。一辆车,庖丁解牛,结构里有多少是中国人自己造的。这种方法,会让很多标榜纯正的自主品牌,被扫进垃圾堆。
这三只眼睛看自主品牌,能建立一套辨别的标准,帮助乱战中理出个子丑寅卯来。但也可能让问题越来越复杂。也许,倒不如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么过吧。合资企业,能造出“自主品牌”来,好歹聊胜于无,对不对?
(新浪博客我爱墨水 blog.sina.com.cn/ilove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