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一股Linux旋风正在向着欧洲大陆汇聚,而且,风力还在不断地加强。为什么?
今年元月3日,一位Ubuntu发言人Matthias Klose宣布从Ubuntu 11.04Alpha 2(2月3日发布)开始,Ubuntu发行版将用LibreOffice 3.3软件包替代OpenOffice 3.2.1软件包。这意味着什么?这是一声响雷,意义非同凡响,震动了全球整个IT业界。注意:Ubuntu的总部在欧洲伦敦,LibreOffice的总部在德国,而且,在去年12月24日,LibreOffice官方网站正式开通,紧跟着,德国、法国、西班牙、葡萄牙、丹麦、芬兰、捷克(语系)、匈牙利和俄罗斯的LibreOffice分站相继建立,形势一派大好。
今年元月4日,《纽约时代》刊登署名文章,题为“Firefox leads in Europe,Firm Says“,意思是说,根据爱尔兰StarCounter调查公司的最新数据,在去年12月份,欧洲大陆,火狐浏览器占38.1%,而微软IE浏览器只占37.5%,十年来,这种浏览器“反转”现象是第一次发生。十分凑巧的是,世界最普及的Linux发行版(位居全球第二)Mint开发社区的总部也在爱尔兰首府都柏林。最为让人感叹的是,去年12月17日,俄罗斯普京在莫斯科签署命令,要求俄罗斯联邦政府机构全面转向Linux。这可不是一件小事情。
当今,互联网云计算正在风起云涌,势不可挡,虽然,谷歌、亚马逊、微软及Zoho(印度)是互联网公有云的代表,但是,真正起关键作用的是互联网企业云(也叫私有云)的应用,互联网开源企业云的代表eyeOS的总部(发源地)正好是在西班牙的巴塞罗那。
我们要问,为什么这么多的“Linux故事”都发生在欧洲大陆?很显然,这是许多客观历史因素长期综合作用的结果。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和俄罗斯都是传统的欧洲国家,历来看重人性的”自由“,不接受谷歌、微软外来文化势力的扩张,主张自立,在世界Linux业界很有号召力和辐射力。可以说,Linux在欧洲大陆(或人文圈)已渐成气候,不可轻视也。
其实,Linux不是邪教异端、洪水猛兽,只是一堆程序代码可以让人自由使用而已。但是,这就触动了某些即得利益集团的奶酪。根据许多使用者的经验(国外媒体报道),LibreOffice自由软件包可以完成99%微软Office所能完成的任务,可是就有一种人对此事实熟视无赌,而且百般阻挠,挑三检四,总是摇头,自己不用,也不想让别人用。
当今,Linux的国际化(L18N)已做的非常完善,Linux发行版的多语言版本是发行的惯例,所谓“Linux本地化”已经不再是一个关键问题。据说,Ubuntu奠基人Mark Shuttleworth不久要来中国帮助我们建立Linux的“官方国家版本”。这当然是一件好事,我们乐观其成。但是,这将会全面颠覆整个中国的Linux发展史,接受Debian的GNU文化传统。中国的事情是复杂的,还是让中国人自己去解决吧!
说明:今天是我小孙子的6岁生日,我祝愿他能够在上大学时用上GNU/Linu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