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的不要再出问题


昨天,渣打银行在一份研究报告中称,中国自2007年来建立的糖储备已大幅减少。此前,恶劣天气已经导致中国南方甘蔗产区提前收割,国家糖储备匮乏更是火上浇油,助燃了市场供应紧张及糖价急涨。鉴于中国食糖缺口可能会继续扩大,但北京仅仅批准了200万吨食糖进口关税配额,国内糖价可能会被再次推高。

 

全国甘蔗糖业信息中心本周表示,目前中国国家储备糖约有100万吨,政府在2009-2010年度和2010-2011年度已经分别竞价拍卖了170万吨和61万吨储备糖,以期稳定市场价格。海关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已经成为糖类净进口国。去年前11个月,中国进口糖160万吨,同期出口量仅为88936吨。糖价去年增长了一倍,成了导致中国食品价格大幅上升的关键因素之一。

 

与此同时,据报道,衡量国际食品价格的一个重要指标——联合国粮农组织月度食品价格指数2010年12月连续第六个月上涨,升至214.7,超过了2008年6月创下的历史最高值213.5,创下历史新高。粮农组织食品价格指数上一次创纪录是在几个国家因食品问题发生骚乱之后。追踪55种商品(包括肉类、奶制品、谷物、食用油和食糖等)月度价格走势的粮农组织贸易加权食品价格指数去年12月环比上升了4.3%,这主要由于谷物和食糖价格环比大幅上涨。去年12月谷物和食糖指数较11月分别上升了6.4%和6.7%。粮农组织政府间谷物工作组秘书长称,食品价格持续高涨的时间越长,悲剧就越有可能重演。

 

目前,全球粮食出口大国纷纷遭遇恶劣天气,严重影响了粮食收成和收成预期,粮价因此飙升。“拉尼娜”天气现象造成气温升高,降低了市场对南美粮食收成的预期。而俄罗斯因发生特大干旱而在今年夏天禁止出口小麦。最近又是澳大利亚爆发严重洪灾,原糖产量缩减20%。自2009年底以来,全球玉米和小麦期货均上涨了49%,大豆期货上涨了33%。但重要的主食价格仍然低于最高纪录水平(大米价格是两年前高价位的一半),仍有上涨空间。

 

中国粮食供应前景也不容大意。渣打银行中国经济学家王志浩指出,未来几年中国粮食产出的增速可能放缓,首当其冲是玉米(进口量会增加)。虽然大规模生产转基因食品可能缓解当前粮食供应的紧张局面,但欲满足中国粮食需求的恐怕还得靠相当一部分粮食进口。而如果北京无法保证用于粮食生产的土地资源,中国各地不断恶化的缺水问题(特别是北方),渐渐趋于老龄化的劳动力人口都会令中国粮食生产受到严重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从玉米、小麦到大米和动物饲料等,2010年中国对进口食物不断增长的需求已经在国际市场引发了一系列反应。而2011年,由于天气不帮忙,粮食供应还会遇到困难,食品价格很有可能继续上涨而不是下跌。至少在下一个收获季节(今年夏收)到来之前,价格回调的可能性不高。

 

食品价格不断上涨,会显著推高国内通货膨胀率。本周数据显示,欧元区通货膨胀水平两年多以来首次超过欧盟设定的目标。经济学家分析,欧元区通货膨胀上升的主要原因可能是食品和能源价格上涨。而中国近几个月来也已经为抗击通货膨胀两次加息,尽管北京下了决心控制通货膨胀,但可用的政策手段并不多,紧缩措施对整体经济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只能期望物价压力如此沉重时,吃的不要再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