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及制造型企业选址


工业选址要点

摘要:选择技术经济条件最佳的生产地点,根据产品的原料、市场、能源和技术等的指向以及建设条件来确定工业企业的地点。

一、先进行工业选点

1.在一定地区范围内选择技术经济条件最佳的生产地点。

也就是说,在给定的原料、燃料、动力供应地和销售地的前提条件下,选择能保证原料、燃料、动力供应地到工厂和产品到达消费地带的总劳动消耗最低的生产地点。

2.应根据产品的原料、市场、能源和技术等的指向来确定工业企业的地点。

例如,多数农副产品、矿产品的初步加工工业,由于原料失重很大,且在运输、贮藏过程中损失很大,一般都趋向于接近原料产地;如原料失重甚小,甚至增重,成品不便运输,或运输周转过程中损失大,或不便利用管道等廉价运输方式的工厂,一般多靠近消费地点建厂;许多大耗电、大耗水的工业,建厂地点一般选择在动力基地,或江河沿岸,特别是能提供廉价电能的大型水电站附近;各种精密仪表、电子计算机等所谓“知识密集性”工业,则要更多地考虑技术协作条件,一般多选在科学技术中心。

3.应选择建设条件较为优越的地点。

建设地点的“三通一平”要符合工业的要求。如工业一般应靠近铁路、航道及公路干线,交通运输方便的地点,运量特大的工业更要尽可能接近车站、码头;耗电大的工业应尽可能接近能源中心;应考虑地方建筑材料的供应与施工技术条件,以便充分利用当地技术力量,就地取材,避免长途运输等。

4.应选择尽可能利用现有城镇居民点。以便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减少近期投资,加快建设进度。

5.在进行工业选点的同时,应相应考虑城镇或职工生活区的位置,使两者有良好的关系,且不影响今后的相互发展。

二、进一步工业选址

在工业选点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工业厂址的选择。

1.每个工厂对于用地的面积、地形、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用水的数量、质量,“三废”的排放与处理,供电、供热、运输、协作等方面都有特定的要求,选择厂址时应当尽量满足。因为,上述条件的满足程度,直接对基本建设工程量、投资额和建设期限以及投产后经常的营运费用和环境条件都有很大的影响。

2.厂址应符合国防、安全、卫生、防震、防火等规范的要求。重要工厂的厂址应尽可能远离重要的战略目标,远离重要的风景区和历史文物保护区,避开自然目标显著、带有指示方位的地物;工厂不应布置在水库的下游地带,或决堤时可能遭淹没的地区,应布置在具有良好通风及采光条件的地段上;在山区、丘陵区应尽量避免把工厂布置在谷地、窝风地带;生产易燃、易爆等危险品的工业、仓库区及总仓库等应配置在城市的外围和盛行风向的下风侧,并应在沿河的码头、桥梁、船泊修造厂及其它企业等的下游侧。

3.工厂选址时,应充分结合自然地理特点,尽可能选择在能进行大片绿化的地区,以便构成大片绿色空间,以利于消除污染、改善环境,防止和减弱人为的和天然的灾害。

具有“三废”污染的工业,不宜布置在市区,并应位于城镇盛行风向的下风侧和河流的下游,同时必须考虑工业对周围环境、农牧业、渔业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在城市市区和居住区内,只允许配置居民生活所必需的、无害的、不需耍与居住区建立卫生防护地带的工业。

4.配置在同一工业区内或相邻的工业,其相互间不应有妨碍卫生及对产品质量不良的影响,尤其是食品工业与化学工业,应分别布置在不同的工业区中。

在集中供热的情况下,应使蒸气用量大的企业尽量接近热力供应源布置。

5.工业选址时,应充分注意节约用地,尽量利用荒地、薄地,少占或不占良田好土。在一个工业区内,企业与企业之间除留出必要的卫生防护地带外,应尽可能集中紧凑地配置,以节约用地和厂外工程管线的投资,并便利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生产协作。

制造业选址要素

摘要:应重点考虑企业生产效率、是否接近原材料供应地点、水电供应情况、运输情况等的关键因素。

制造业的选址的重点在于如何选择一个效能和效率最优的位置及布局.

对大多数制造型企业而言,顾客一般不直接上门购买,因此,接近顾客就不是关键因素了。企业如何设置和经营成本的因素反而比企业位置本身要重要。在考虑企业位置时,应重点考虑企业生产效率、是否接近原材料供应地点、水电供应情况、运输情况等的关键因素。

可以把原料的来源标在一张地图上,并注明距离。如果所有的原料都来自于同一地区,应当考虑,一个离原料源较近的竞争对手比一个离原料源较远的对手占了多少优势。接近原料的来源可能比接近顾客更为重要,但也可能相反,因具体情况而异。还要查明原料供应是否受季节的干扰,以及将来是否会出现原料供应短缺的情况。考虑了未来成本和供应的稳定性后,也可能会选择另一个原料供应地,从而不影响企业地点的选择。最好选择一个有弹性的供应地点,而不要局限于仅依靠某种单一的运输方式或单一的原料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