尴尬的中国经济转型


  中国经济转型的号角早已吹响了N遍,中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心也可见一斑,但现实中经济怪相却仍在演绎着膨胀的格局,政府主导的高投资很难收敛,土地财政的脚步也尚未放缓,高房价依旧坚挺,保障房建设的“军令状”能否硬起来仍是未知数,转型之路的何其坎坷无疑让人难以乐观。

  首先,政府主导型的地方投资仍在汹涌发酵,地方领导人GDP崇拜的态势延续依旧。尽管有消息称,“十二五”规划不再唯GDP,GDP增长目标也将下调至7.0%,但相关统计显示,根据各省、直辖市已公布的初步计划,安徽、福建、重庆、贵州、黑龙江、广西和云南都打算在未来五年实现本省GDP翻倍,意味着约15%的年度经济增长率。内蒙古在2002年-2009年间以18.7%的年均GDP增长率称冠全国,如今仍打算“在一些主要经济增长指标上快于全国平均水平”。即使是一些较富裕的省份,也仍把经济增速目标定得很高,例如江苏计划未来五年实现年均10%的增速。

  而在政府驱动的投资这架马车中,铁路依然是重头戏。1月4日,铁道部部长刘志军在全国铁路工作会议上表示,今年全国铁路安排基本建设投资7000亿元人民币,安排新开工项目70个,并确定京沪高铁将于6月中旬开通运营。在此背后,各地地铁大跃进的势头日益清晰,从上海到广州,从沈阳、青岛到无锡,全国20多个城市的地铁项目已经投入运营或者正在建设,而正在进行申报的则更多,“不为交通只为GDP”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

  其次,畸形的土地财政仍在继续做大,房价在调控声中涨势依然。2010年的土地市场远远热过本已十分火热的2009“地王”年。数据显示,12大主要城市的土地出让金已超过7000亿元,比2009年全年的土地出让金还多出28%。一些二线城市成为开发商进军的重点,卖地收入同比翻倍。而作为首都的北京更是成为了出头鸟,即使北京市第三产业比重超过了75%,但搞地皮的做法却日益强化。北京市土地整理储备中心的信息统计,2010年北京共成交各类用地276宗,成交总额达1639.4亿元,基本锁定全国第一。

  即使楼市调控一轮接一轮,但高企的房价依然挺立。中国指数研究院发布最新一期报告显示,2010年12月十大城市住宅平均价格为15523元/平方米,相比11月上涨0.75%,除了上海一个城市外,9个城市出现上涨,这是连续第四个月上涨。而中国房产信息集团的最新数据则显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大一线城市2010年全年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同比普遍大涨,涨幅最小的是广州,达23%,而北京涨幅最大,同比大涨42%。

  此外,土地财政疯狂的背后,保障房建设“蜗牛化”能否硬起来仍是未知数。看起来,保障房建设再次成为今年房地产市场的重头戏,2011年全国保障房建设目标大幅提高到1000万套,为督促地方政府完成这一艰巨任务,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近期将再次与各省级政府签订“军令状”,任务完成情况将纳入对地方政府的考核。不过今年的信贷政策已今非昔比,趋紧之势几成共识,地方融资平台更是为如何搞信贷资金抓狂。“军令状”归“军令状”,能不能硬起来还是未知数,即使2010年保障房建设的官方统计数字看起来很美,但在土地出让金飙升的同时,审计报告也显示,北京、上海、重庆、成都等22个城市从土地出让净收益中提取廉租住房保障资金的比例并未达到规定要求,2007年至2009年,这些城市共计少提取146.23亿元。

  中国经济结构失衡众所周知,经济转型迫在眉睫早已是共识,转型的阵痛可能也是难以避免,但目前中国经济转型依然面临着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激烈博弈,不管是从投资的汹涌,还是土地财政的疯狂,以及房价的飙升和保障房的鸡肋,中国经济转型之路无疑陷入了一种十分尴尬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