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俗”行列,有我一个


“三俗”行列,有我一个
 
前段时间,反三俗是个热门话题。虽然我不知道具体是针对谁,但最近好像又不怎么听说了。看来,在中国,热都是暂时的,而冷,以至于冷却,并终于忘却,却是永恒的。
据有批判精神的老J说,在北京,三俗是指去趟西藏,上次电视,出本书。
对这个值得报以嫣然一笑的说法,我却只能报以尴尬一笑了。原因是,郑某人顶风作案了,也加入“出本书”的俗人行列。
 
书,其实不全是我写的。但内容是《青年参考》报“秘闻显影”版近些年文章的结集。我是这个版面的责编,但这些文章,不少是我们主编梁平老师直接约来的,不少是她出的题目。而且,在工业化(有时甚至是数字化——Ctrl+C再Ctrl+V)生产大行其道的当下报界,她仍然坚持近乎纯手工制作,可以肯定地说,书中每篇文章的每个文字和标点符号,她都认真编辑过。书中几乎每篇文章的标题,她都改动过。
正是有她如此苛刻的打磨,我才有信心认为,在口水图书铺天盖地的今天,这些奢侈品还有结集的价值。
说到结集的创意,那是福建教育出版社林冠珍老师的功劳。在此先致谢一次。林老师是我们《青年参考》报的老读者——承蒙她“错爱”多年,在此再致谢一次。当时,我去福州她们社里拜访她。还记得,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午后,拂面而来的,是让人幸福得昏昏欲睡的南风。在市区那过于奢侈的风景里,我们闲谈,就谈起了“秘闻显影”版可以出本书。地点想起来了,叫梦山路。非常具有隐喻色彩。梦,山,以及路。这本书的路,就是从那里开始的。
此后的事情,就要归功于我的拖拉了。第三次感谢林老师,感谢她的宽厚,我知道,这本书被我拖得太久了,以致差点拖黄了。在这里,我要郑重谢谢福建教育社方面,所有参与此书出版、发行的工作人员。他们很多人付出了辛劳,却没把名字印在书上。该社曾出了《国士无双伍连德》等很多有品、有味的好书,颠覆了我关于民国史的知识图景。如今,该社仍在一如既往地出好书,貌似有一个关于“民国政府开展全国调查”的系列。研究出版的朋友,可以写篇论文,探讨该社社科类图书的选题视角。
 
接下来,我要替这本书吹嘘一番。大意就是,即使您是《青年参考》的老读者,这本书仍值得一看。
我从编辑过的几百篇文章中,挑选了自己更为满意的50篇。再按照不同的主题,归纳为“谍海疑云、东亚往事、人物春秋、乱世争霸、悬疑谜团”5个板块。这些相同主题的文章,放在一起,竟起到互相补充(脸皮还是薄,不敢用“相互辉映”)的作用。
值得二看的理由是,书中的大多数图片,都是报纸不曾刊登过的。一来是报纸的版面有限,有了也可能搁不下;二来是时间仓促,找不到合适的;三是我再次发动文章的各位作者,再次为这些文章寻找相应的图片,感谢作者们的辛劳,最后斩获颇丰。一些珍贵的外国档案,书中首次刊登,为懂外文的朋友,提供了更丰富的信息。
第三个理由是,每一个板块的开头,都有一段力图“提纲挈领”的小序。当时写的时候,我颇自鸣得意,如今却不敢再看一眼。
书名《复活的档案》,我觉得起得非常精彩。几十篇文章,虽然我觉得都挺吸引人的,但要弄个什么样的书名,既有概括性,又能抓住读者的心,我真是想不出来。这个书名,不俗。
目前,谈历史的书籍,学院派的阳春白雪太严肃。草根派的下里巴人,又太演义,或太惯于穿越。眼高于顶的我,是试图走第三条道路——从档案这种较为可靠的史料出发,复原当时的历史情境,进行严谨的论证,再得出于今有益的结论。
最重要的是,文字要浅白如水,跳中国的民族舞。
我不敢说,这本书已经做到,但我还是情不自禁地自夸一下,多少是迈出了一小步。
 
如果这书获得好评,那功劳最大的,无疑是书中的每一位作者。他们有的是为国效忠多年的军官、外交官,有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南京图书馆学风朴实的学者,有的是跋涉万里的驻外记者。作为编辑,我要深深感谢他们,感谢他们曾经通宵达旦、废寝忘食地忍受我的“压榨”,并向作者们的家人致歉。遇到我这样不近人情、老是电话骚扰的编辑,他们肯定有苦难言。
时间流过,忘却流过,而历史是抵抗忘却的艺术。作为历史系的毕业生,我对各位有恩于这本书的人,自当铭记在心。
出本书,这是“一俗”;再致谢,这是“二俗”;最后上网发帖,自吹自擂,这是“三俗”。都“三俗”了,就OK了。
 
注1:伍连德是第一个被诺奖提名的华人。不知道的朋友自己可以百度。
注2:我们的《复活的档案》一书部分内容在凤凰网连载,目前有154万的点击量。有兴趣的网友可以去看看。http://book.ifeng.com/lianzai/detail_2010_12/29/3760871_0.shtml
注3:因为觉得请名人写序挺俗气,这本书既无序,也无跋。这篇文章算是补一笔,起致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