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远征:从稿纸开始
—— 作 家 瞿 旋 速 写
本报记者 沈凤国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省作协军事文学创作委员会副主任。日照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一级作家。出版长篇小说《武训大传》、《侦察连》等数部……
这是一个人的远征。
一个人,以文学的名义,以朴素的行动,证明着文学对当下精神境况中,依然保有回应和命名的能力。
一个人的悲悯情怀,令人肃然起敬
2009年4月28日,北京。
长江文艺出版社、山东省作家协会长篇小说创作委员会、北京小马奔腾影视公司召开了长篇小说《武训大传》新书发布暨影视版权改编签约仪式。著名导演高希希从《三国》拍摄现场匆匆赶到会场,宣称他刚看完《武训大传》的三分之一就找到有关人员,强烈希望能拿到这部作品的影视改编版权。高调宣布将执导电影、电视连续剧《武训大传》。高希希说:“对于武训,可能历史上有各种各样的评价,但我感兴趣的只是这个人物的精神,这是一种为国为民担忧的民族责任,是一种担当……任何一个有作为的导演,都会尝试去探索这个伟大的心灵。同时,武训的家乡和山东人的性格都很迷人。”武训身上具有非常鲜明的山东人的性格,该书责任编辑、长江出版集团北京图书中心总编辑安波舜说:“谁要是对山东人不了解,谁要是对山东人的性格有疑问,就看看武训吧。”
武训是山东冠县人,清朝末年,他靠着乞讨敛钱,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修建起了三处义学,积累办学资金达万贯之多,是世界上唯一没有文化、进入《世界教育大辞典》的平民教育家,被尊奉为“千古奇丐”、“平民教育家”。武训是继孔子之后最有特点、最具人格魅力的教育家。1951年,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电影《武训传》遭到了大批判。
而今,作家瞿旋让武训“复出”,还原他坚忍数十年,最低贱的行乞兴学方式。支撑起武训人格魅力的是他内在的大悲大舍的真境界。瞿旋之所以割舍不下这份别样的情怀,经数年之功推出《武训大传》,也源自于作家本人的悲悯情怀。武训和瞿旋,两个山东人,隔着120年的时光的鸿沟而心心相通,彼此感应,不能不令人慨叹。瞿旋之所以孜孜以求地为武训作“大传”,就是因为受到其精神的感动与感召,用作家本人的话说就是:“武训在苦苦寻找的是社会变化的文化基因,我本能地感觉到他担得起这个‘大’字!”
如今好了,武训这位乞讨办学、被称为“平民教育家”的山东老人,在淡出人们视野半个多世纪后,又重回人们的视线,是一个多么令人欣慰的举动!一时间,北京各大报纸、北京广播电台,山东省内《大众日报》、《齐鲁晚报》、济南广播电台等媒体和省外50余家报纸以及新浪等数十家网站对此事进行了追踪报道。
瞿旋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警觉和对理想的追问。他的小说总是带给我们深深的感动。《武训大传》把我们带回了那个难以走近、难以理解但充满感动的岁月,我们能时时感受到他对人生意味深长的喟叹。瞿旋这样阐释《武训大传》的创作理念:还原武训坚忍数十年乞讨办义学的内在的大境界、大精神,挖掘其大悲悯、大理性的情怀。通过对武训人人读书、人人可以成圣贤等平等精神的开掘,围绕儒家文化格物致知、内圣外王、天人合一等核心概念,对儒家文化的内涵进行全新的阐释:把儒家文化中朴素的平等、民主、民生思想,注入到传统的伦理纲常中去,建立新的伦理秩序。进一步确立天人合一、万物平等一体的新解读,构建人文大和谐、自然大和谐的理念。在艺术手段上,以武训与一家劣绅数十年的冲突为主线,以武训与士绅、义军、官衙、宗族、丐帮的冲突为副线,构成广阔的背景和宏大的场面,形成了层层套叠、紧张连贯的故事情节。作品力求提供新鲜的阅读感觉,涉入对清末的乡村治理、乡约组织、武林、丐帮等的叙写,形成一种新的民生生态和文化生态图景。作品还尽力突出文化阐释之美,形成华美润泽的文化风格。《武训大传》获得了山东省第九届精品工程奖。
受社会转型期的影响,当下文学界泥沙俱下,鱼目骊珠难以分拣,越来越多的文字沦为了广告推销、情感猎奇、精神盈利等快餐消费,如何感动读者已经成为了一个作家的奢侈,也成为检验一个作家文学品质的标杆。《武训大传》让读者看见了一个具有社会良知和人类情操的作家是如何承受和承担,怎样以博大的古道热肠面对有限的生命时间。弥漫在小说中的卑微与高贵、隐忍与倔强,在平淡朴素的语言中彰显出来。他呈现给我们的,是一段怎样的历史和壮举啊!一个人的悲悯,令人肃然起敬。
没有深刻的思想和高远的境界,就难以推出有深度有影响的文学作品,就很难真正打动人。瞿旋为武训作“大传”,缘起于受到其舍我精神的感召。武训苦苦寻找的是社会变化的文化基因,瞿旋寻找的是什么?那是凭借自身的艺术直觉,本能地回应武训:我要担得起这个“大”字,我要为这一代传奇教育家立传,武训的名字不应被时代前进的尘埃掩埋,他不应被我们遗忘!
一条始终向上的阶梯,一个创作的多面手
瞿旋具有不断自我更新的创造能力。
顺着瞿旋的创作轨迹,就会发现,这是一条始终向上的阶梯。
1983年,在大型文学刊物《柳泉》的头条位置上发表了中篇小说《每人脚下都有一条路》。其后,先后有多部中篇小说在省级以上文学刊物上发表。其中《海上的风》获山东省新时期工业题材作品二等奖。其后,担任编剧和制片人的电视剧《港上的风》,在中央电视台和山东电视台播出。获得山东省优秀作品三等奖。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中短篇小说集《海上的风》。
2002年,长篇报告文学《苦门里走出的博士兄弟》,由山东友谊出版社出版。获得山东省齐鲁文学奖。接着他连续在《中国作家》杂志上全文发表了长篇小说《惊天动地》和《大改制》,并分别由出版社出版。
以上两部长篇,素材分别来源于一次农村大上访和国营企业改制,敏感而尖锐。作者把道德判断和理性判断,以近似冷酷的冷静放在历史天平上去称量。各类人物无不最大限度地调动着所有资源,并在一定的时空中把它们运作到顶端的高度。但这并不妨碍历史巨大的锋面锐利而冷酷地剪裁他们的命运。作品力图使小说中所有的命题,都通过艺术形象达到所能够达到的极致。在这种极至美中,构架特殊的智慧型语境,把人引入欲罢不能的阅读情境之中。《惊天动地》曾由牧惠先生发起,在《作品与争鸣》和《文艺报》引起了争论,司徒文先生在《中国图书评论》上点评当年的长篇小说时,把它总结为“从反腐败入手,更深层地挖掘农民文化的潜在力量和本质”,把握了这部作品的真正含义。
瞿旋是一个创作的多面手。各类题材在他手中都能得心应手。
2006年,未曾有过一天军旅生活的他,创作投向军事题材领域,出版了长篇小说《侦察连》。一出版就引起了强烈反响。
《侦察连》中的主人公们都是淳朴的农民,放下锄把,毅然参加八路,从战战兢兢到血性勃发,从笨手笨脚到杀敌如麻,他们神出鬼没,各怀绝技。孔孟的仁义忠孝和水浒好汉的智勇剽悍,使他们成长为共产党军队的中坚骨干,一直打到解放战争时的南京总统府,谱写了一曲山东人刚直不阿忠勇苍天的精神。小说准确地把握了电子时代人们的阅读心理,结构干练,叙述利落,以粗粝、快节奏、“伪写实”的笔法,对当时达到了不可企及的高度的共产党的军事文化,进行了全新的、深刻的挖掘,情节推进有章可循,从独特的角度剖析了它的基因和核心。对战争的烈度以及对人性的压抑和异化,进行了摄人心魄的刻写和扣问。作品出版后,立即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全国多家报纸予以推介或转载,北京广播电台等多家媒体给予了报道和播出,国防大学将其收藏为教材,新浪网掀起点击高潮,突破了三千二百万大关。几度跃居新浪图书排行榜前几名。两千多网友进行了热烈的评论,给与极高的评价。海润影视根据其改编的电视剧正在紧张的筹备之中。《侦察连》被评为山东省第八届精品工程奖。用心书写的文字才能具备对生活的敬畏和柔情,作品才能有切肤之惑和刺心之痛,才会在精神领域安身立命。
每一部作品都是作家一次全身心的投入。为了完成《武训大传》,他数次到聊城武训创办义学的故地采访,体验生活,体验那块诞生武训的土地。在创作同样取得轰动的《侦察连》期间,他亦是数次南下,一一见到主人公原型,详细采访、挖掘素材,将个人生命体验融入到那个独特的群体。几年前,为了搜集阿昌刀的素材,他深入云南阿昌族采风,翻越了无数大山江河,走到了最边远的边境村寨……
每一位小说主人公命运的归宿都隐含着作家的心音。创作期间,瞿旋的生命体验已经和小说主人公的生命体验合为一体,他身上流淌着的是小说主人公的血液,经历着他们的逼仄与痛苦、软弱与艰难、屈辱与呐喊,享受着他们的欢愉和豁达、静默与高贵、生动和丰足。
以本真的面貌询问缪斯
从而具备了自己的行动能力
感动,是一切艺术最为朴素的根。如果没有了最初的感动,文学何以给人带来安慰?文学何以在人类的生息之群中扎根,给我们带来欢欣的泪水、鼓舞的力量?说到底,文学以及所有艺术形式的存在理由皆是能给人心带来感动,带来抚慰。基于文学的本质,瞿旋以本真的面貌询问缪斯,从而具备了自己的行动能力。
瞿旋不崇权贵,向往自然,有飘洒闲逸之风,在圈里有口皆碑。他的直率非常出名,有什么说什么,甚至争论得面红耳赤,也决不说些浮浅庸俗的恭维话。但他却从不把任何芥蒂存之于心,今天和你吵得翻天覆地,时间一过,见了你又是一副热哈哈的笑脸。他表面凛然刚强,可与他接触稍长,就发现他有一副善心。
瞿旋担任着日照市作协副主席、秘书长、市作协长篇小说创作委员会主任等职,协助主要负责人每年举办数次作品研讨会、创作讲座、文学沙龙、征文、评奖、发展会员等各项活动。善于发现新作者,经常亲自阅读、修改作品,撰写评论、不遗余力地大力扶持。对本市几位重点长篇小说作者的作品,从内容的构思、修改,到作品的策划出版,进行了非常具体的指导,使等数部作品顺利签约、出版,畅销书市。没有豁达通透的知识修养、没有不尚铅华的人格境界,就很难具备敏锐的神经系统,很难写出高远纯净的文学作品。瞿旋是个睿智之人,对许多社会现象、本质都有敏锐的感知能力。创作思想一直保持着自己的高度。近几年,他一直在思考:当下时代,面临着经济暴长、物欲膨胀和生存环境的恶变,是人类史上一个前所未有的嬗变最丰富、最尖刻的断面,也是人类心灵经受裂变、撞击最剧烈的时期。基因、纳米、航天等尖端技术的进步,早已破解了传统文化、哲学、宗教貌似神秘、神圣的雾纱,使之显得苍白。作为当代人,究竟需要不需要对过去人类生存模式以及精神成果进行总的清算?需要不需要期待一种新哲学、新宗教?需要不需要一种新文化的诞生?这些大的时代背景,会怎样反映到人们细致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之中?需要不需要一种宏大的宗教般的忏悔精神?如果需要,文学作品又该怎样表现?
从稿纸开始,远征者瞿旋在一个人的征途上思索着。
思索着的瞿旋必然会有一个合理、完美的诠释。
期待瞿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