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轨秩序的阅读》评介


变革时代社会转型秩序的阅读与理解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丰富阅历、累积经验并能指向未来。同时,时代足音和生活轨迹的记录可以展现现代生活的实践逻辑。本书涉及转轨中国进程中的政治博客、人事档案、防腐反腐、高等教育、奶粉事件、汶川灾变、北京奥运、超级女声、知识失业等诸多话题,由“第一观点”、“时代热言”、“公民表达”、“市井言说”、“制度守望”、“思想操练”、“书香呓语”等篇组成,从而聚焦公共事件、剖析公共事务、诠释公共政策、评点公共治理。作者指出,只有在解构碎片化的现实生活之后,才能达致公共秩序的文明和谐和重构公共领域的理想图景。

 

 

《转轨秩序的阅读:一个学者的公共生活观察笔记》

陈潭著,东方出版社2009年版

 

 

运用理性来鉴别并促进更好的、更可接受的社会的想法,从过去到今天,一直有力地激励着人们。

                                      ——[印]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以自由看待发展》

 

 

毫无疑问,文章是文字的排列组合。然而,文章更是叙事的媒介和思维的载体!多年以来,思想的杂感和思维的跃动一直以来伴随着纸质文本和电子叙述,记录着过去了的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和生命的成长,个人的生存生态、实践逻辑和生命张力在不断拓展的时空中呈现、绵延。一种被激发的学术热情和写作躁动似乎总是占有着整个渐衰的肌体,让自己无法摆脱对生活的理解和对生命的诠释。其实,个人化的生活故事恰恰可能是一个时代、一个国家的元叙事。当我们历数自己走过的岁月时,你会发现个人的成长始终与时代发展、国家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学术即生活的思想操练。当官员用权力、商人用货币主宰世俗的时候,学者则试图用思想去影响社会。学术需要思想,没有思想的学术犹如身躯缺失灵魂,也就没有了创造。学术的年轮昭示着科学知识的历史沉淀,同时也为我们理解公共生活提供了现实注解。在由大众传媒技术和城市话语霸权导入的快速阅读时代已让喧嚣的都市似乎失却理性、偏离人性之时,饱含专业精神和学术伦理的知识分子声音的及时介入和有效传达必然显得难能可贵。我们悄然发现,公共生活中学术的介入是供求关系和市场逻辑的应然,学术与媒体的嫁接将不断地促催知识消费的平民化和公共化。时至今日,惟有两条才是学者的真正的使命和任务:一曰思考;二曰批判。只有入理的思考,才能展现学术的逻辑和知识的力量;只有理性的批判,才能彰显社会的危机和学者的责任。因而,学术是一项孤独而又寂寞的智业,是一份需要正直、勤奋与感悟力交融的工作。

至此,摆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是一份尚嫌工整的时代文字,是一份学术边角料作用下的思想稚嫩品。它源于作者平时工作、学习、生活的观察、阅读与体验,是信息积累、知识盘点、思维整理的学术演绎。在这当中,时局观察和生活积累,多元阅读和社区调查,受邀讲座和媒体访谈,知识论辩和学术交流,给了自己在有限的时空纬度中无限的灵感和思想。或许,它属于这个变革时代一个谙世不深者茶余饭后的霍尔蒙释放。本书涉及转轨中国进程中的政治博客、人事档案、防腐反腐、高等教育、奶粉事件、汶川灾变、北京奥运、超级女声、知识失业等诸多话题,由“第一观点”、“时代热言”、“公民表达”、“市井言说”、“制度守望”、“思想操练”、“书香呓语”等篇组成,意在聚焦公共事件、剖析公共事务、诠释公共政策、评点公共治理。

整理的这些短、平、快的文字,时间跨度大,长短不统一,风格不一致,有些“正儿八经”,有些“随随便便”,有些为媒体应急,但基本上由政策评论、事务评点、学术随笔、媒体访谈所组成。相当多的政策评论、思想随笔和学术短论发表于《北京日报》、《南方周末》、《中国改革报》、《社会科学报》、《新京报》、《潇湘晨报》、《三湘都市报》等国内纸质平面媒体以及《决策》、《检查风云》等时事评论杂志和《社会科学论坛》、《中国书评》等学术辑刊,一些思想观点也散见于《瞭望》、《小康》、《人民论坛》等媒体。在此,感谢发表和转载本人作品的报刊、杂志和网络,是它们及其编辑们的信任与支持建构了我对变革时代阅读的信心和希望,是他们引领我对祖国前途和命运的自觉思考,是他们呵护着我对生活与生命理解的公民情怀。

众所周知,生命是一个多元一次方程式,每个人似乎都极尽所能力求生命效益的最大化。其实,我们永远都清楚,一个人的时间、精力和生命是有限的。作为一个浅陋的思想者有时不得不陷入思维与现实狡黠的困局之中,但其中的乐趣和喜悦确实难以言表,以至于许多及时性工作亦不得不停摆。

思者无疆!《转轨秩序的阅读》权当无拘无束的思想牧场吧?!但是,一个智识不高、才情粗陋的牧者想必也驯化不出膘肥体壮、质佳味美的良种来,剩下的只有留待阅读者的批判了!但不论如何,历史的责任和现实的情怀都有理由让我们一道为中国的经济进步、政治文明、社会和谐和制度现代化建设作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