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危机时刻,中国央行曾多次通过创造现金循环流动、在不同政府机构间拆东墙补西墙的方法以保持经济增势。但所有粉饰终有难以为继的一刻
本周二,中国国家统计局将发布第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估测数据。据道琼斯公司(Dow Jones)旗下财经网站MarketWatch的报道,市场普遍预期的增长率为9.2%,这意味国家统计局报告的数字很可能将是9.3%,甚至是9.4%。
但无论如何,周二即将公布的官方数据将显示经济运行速度正在减缓。官方公布的第二季度增长率为9.5%,低于第一季度的9.7%。这一下行趋势被普遍视为一个积极信号,显示北京近期的紧缩政策有所成效。中国的技术官僚们一直都在以各种方法从经济体中减少货币流动性,从而抑制通胀。上周五,北京公布9月份的消费者价格指数上升6.1%,比8月的6.2%以及7月的6.5%的略有回落。
到目前为止,官方数据均显示中国经济正经历一次“软着陆”,这意味8%左右的增长率以及5%上下的通胀率。“中国不会出现与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类似的危机,”黄益平在上周的《华尔街日报》中写道。为什么不会呢?这位巴克莱资本(Barclays Capital)经济学家摆出了中国的“庞大的”经常项目盈余、“天量”外汇储备,以及“被低估的”货币等证据。
黄益平认为北京可以扭转经济形势,并在需要的时候向经济体中注入货币。他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形势继续恶化,政府是否仍然具备足够的资源以刺激经济并防止硬着陆的发生?”
它当然具备。尽管3.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对可能出现的本币危机能只能够发挥有限作用,但北京仍可以印制人民币,以及采取其它措施扩大货币供应量。但黄益平没有问对问题。真正的问题是:北京能否在给经济输血的同时确保已有经济问题不会加剧?
大多数分析家认为它可以做到。福布斯撰稿人肯尼斯·罗珀萨(Kenneth Rapoza)在一篇文章中援引了未来资产全球投资(香港)有限公司(Mirae Asset Global Investments)投资总监李匆的说法,大意为北京仍然拥有逆转其紧缩政策的灵活性。
两大原因使这一结论有待商榷。首先,假若北京要逆转其紧缩政策,它势必将重新激发通胀,甚至有可能达到政府发布数据的两倍。中国观察圈内的普遍观点是,随着增长放缓,通胀也将降温。近几个月中国经济增长骤然放缓,甚至也可能正在收缩,但通胀的减缓却是子虚乌有之事。
举例来说,尽管政府采取了严厉的措施,但至关重要的食品价格涨幅——中国贫困人口将近乎一半的可支配收入用于食品支出——近几个月一直居高不下。6月份食品价格涨幅达到14.4%,而7月为14.8%,8、9两月均为13.4%。大多数人士预测,直到年底以前,食品价格即使出现回落,幅度也不会很显著。
其次,宽松的货币政策到头来将使国有银行雪上加霜,在多年被迫大量无节制放贷以支持建设现在众所周知的“鬼城”以及其他各类不可靠项目之后,如今它们正承受着大量问题贷款的重压。中国人民银行称,截至6月末,中国各大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1%,但没有人会相信。
投资者对此就持怀疑态度。今年中国各银行股的股价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跌,而且股票的市净率水平预示着这些机构的贷款组合将遭受重大损失。上周,中国主权财富基金不得不宣布将通过公开市场购买中国各银行的股票以实施救援。
这一举措在股市引发了短暂的反弹,但没有解决根本问题:瑞士信贷(Credit Suisse)上周分析称,这些不良贷款可能占到银行所有者权益的60%。这一数字假设不良贷款只占贷款组合的12%,但正如上世纪90年代发生银行危机时一样,这些问题资产的占比有可能是这一数字的若干倍。
中国政府的问题是,不像2008年底,这次它没有足够的灵活性在经济体中砸钱,以重新启动增长,并拯救借款人。这一手段已经被用过一遍,而且除通胀外,还带来了创历史新高的房价、空置的公寓楼,以及债台高筑的地方政府融资载体。是的,不断增长的流动性将在短期内帮助借款人,但这一手段只会使债务炸弹越变越大。
北京可以从外汇储备中拿出一部分对其最大的银行进行资产重组——正如它在2004年早些时候的做法——但这只能将作为中央银行的中国人民银行推向资不抵债的深渊。但不管结果怎样,资产重组也只能争取到一点点的时间。
在过去的危机时刻,中国央行曾多次通过创造现金循环流动、在不同政府机构间拆东墙补西墙的方法以保持经济增势。但所有粉饰终有难以为继的一刻.
和2008年一样,中国经济现在正释放出需要矫正的强烈信号。上一次,北京选择以其充足的现金凌驾于市场之上,迟迟不去正视其潮水般的支出。如今,中国的技术官僚们已经几乎没有选择了。
由此,这一次中国将遭受的经济低迷或许会被历史所铭记。
译丁盈幸
中国经济与其积重难返不如刮骨疗伤
评论
编辑推荐
6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