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语出《战国策·荆轲刺秦王》。易水:水名,今河北易县的易河。战国末年,秦国强兵压境,燕国危在旦夕。壮士荆轲为报燕太子丹的知遇之恩,决心不辞艰险去刺杀秦王。临行之日,太子丹和宾客以及荆轲的几个朋友,全体穿戴起白衣白帽,在易水河边为荆轲送行。高渐离击筑,荆轲引吭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歌声激越,情怀悲壮,士皆瞠目,发尽上指冠。从此,易水便和荆轲那曲悲歌同载史册,扬名千古。这幅悲壮的画面在我国历史上刻下了浓重的一笔。在现代史上,抗日战争爆发后,全国有许多热血青年报名参军,其中不乏青年学生,在告别聚会上,“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曾经千百遍地被人们引用。
中国最大的国际战争就是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中国最大的国内战争就是分别以毛泽东和蒋介石为首的发生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后期的战争。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共死亡148万人,日军死亡44万人,双方死亡比例约3.36:1,抗日战争中,中国人口在战争中死亡1800万人,伤1700万人。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后期的国内战争,军队人员共伤亡270万人。在这些战争中有多少热血青年吟颂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为了自己的理想悲壮地走向战场。
壮士之壮,在战国时期仅为燕、为秦而已,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四十年代初,壮士之壮,已经发展成为整个中华民族。而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后期,壮士之壮,则成了为无产阶级或为莫名的体制。
世界在进步,人类在进步,世界在发展,人类在发展,壮士之壮也在进步,也在发展。终归会有一天,壮士之壮,是为整个人类。
人类的历史清晰地让人们知道,“壮士之壮”,是和人的行为顾及分不开的,你可以追溯历史到战国之前的之前,当时人类的行为顾及几乎仅仅顾及本人,就像今天我们在看野生动物的记录影片般,单个野生动物仅仅为了自身的生存,显示出“壮”;人类在进步和发展,逐渐人类的行为顾及开始顾及家庭,又出现了多少“壮”;人类继续在进步和发展,人类的行为顾及开始顾及集体,为部落、为城堡,又出现了好多“壮”;人类的继续进步和发展,行为顾及开始了对社会的顾及,为了整个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又上演了多少“壮”;人类的继续进步和发展,使人类的行为顾及扩大为对民族的顾及,为了整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壮”
的程度得到数量级成级数般的提升;当人类的行为顾及发展为对国家的顾及时,“壮” 的数量和质量又提升到一个空前的水平。也许还要经过几百年,当人类使自身的速度驾驭达到20000公里/小时的时候,民族绝缘式差异,本民族独大,本民族独优,一切唯本民族,必定会成为历史的陈迹。国家绝缘式差异,本国独大,本国独优,一切唯本国,也必定会成为历史的陈迹。到那个时候,人类的行为顾及就是人类了,那个“壮” 将是辉煌的,那个“壮”将是绚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