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A股,当以欧债为鉴


  10月10日汇金增持四大行,救市于危难。9天之后,中国水电上市IPO“吸血”,致使汇金救市功亏一篑。A股市场顿时哀鸿遍野,上证指数几个交易日连创新低。在舆论的一片反对声中,证监会依然这样“积极进取”,一往无前地勇发新股,显然是对投资界和知识界的批评采取了选择性的忽视态度。在这样恶劣的资本市场环境下,大量的私募资金逃离A股。微博上一时间盛传不同版本的“尚福林被双规”谣言,老百姓和投资者对证监会的失望之情溢于言表。著名金融观察家叶檀也撰文,戏称中国水电上市是“救市之举”,只不过这个“救市”,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意思了。

  也许真如叶檀所说,中国水电的上市能够在客观上起到救市的作用,就像希腊危机之于欧洲主权债务。没有压死骆驼的这根稻草,欧元也许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地补窟窿。如火如荼的欧元危机,希腊的信用评级下调是导火索。当时,先是惠誉下调了希腊的信贷评级,紧接着标准普尔和穆迪下调了希腊的主权信用评级。所以,如果存在这样的一种可能性,我很希望三大评级机构将中国证监会的评级连续下调三级。

  欧洲的主权债务危机是寅吃卯粮的典型案例。希腊政府被揭露与高盛一起设计了一个复杂的交易,在多次货币互换交易之后将希腊持有的大量美元和日元国债转换为欧元,并将付息时间大幅度推迟,从而将贷款乔装成外汇交易,用货币障眼法避开了欧元区的加入门槛。但是,出来混,总是要还的。这种恶性的债务转换最终引发了整个欧元区的危机。

  股市的设立本身,也是一个寅吃卯粮的资本市场,只不过有企业发展的预期作保障,这种寅吃卯粮被视为良性的和可以接受的,并且在相当程度上有助于企业的发展活力和经济的不断增长。但股市得以持续的前提条件必须是企业能够通过上市融资扩大发展规模,换回更大的利润而使股东和投资者不断获利。就像德国经济学家艾哈德论述的,在全民繁荣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必须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工人的名义工资的道理一样,股市的发展必须直接体现在上市公司的分红和市盈率的增长上。中国A股市场显然不具备这个充分条件,A股21年累计融资4.3万亿,分红却只有0.5万亿。然而中国证监会却始终无视,不断发行新股融资,却不让业绩不佳的企业退市。直接结果就是,在中国经济保持近10%高增速的同时,A股市场却成为了国民经济的“反向指标”,实际上演化为一个恶性的资本市场。一美遮百丑,高速发展的盛世景象本来可以掩盖中国A股的这种恶性状态,但全球性经济危机的不断爆发给中国经济也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让本来可以隐藏的A股风险无所遁形。

  欧洲债务危机同A股当前面临的困境还有一个共同点。由于人们都曾经相信国家作为债务主体,能够充分利用财政政策维持主权债务这一资产的无风险性,因此无论是发行者还是持有者和投资人,都在很长时期内对其抱有充分的乐观态度,从而导致主权主体为筹集资金“几乎不限制发行主权债”。对于中国的A股市场来说,强有力的审批制度和绝大部分上市公司所拥有的国资背景,也曾经给予投资者类似的信心和乐观态度,这也是中国石油和中国神华这样的“套牢王”得以产生的原因。但即使是“富甲天下”的欧盟,也不能在财政支出过大的情况下,维系原有财政体系的稳定和健康持续,何况被证监会不断抽水甚至吸血的A股?假如证监会能够在每次抽血之后给予A股市场一段时间“休养生息”,也许还不至于走到今天的地步。

  国内,温州高利贷危机正在警告和倒逼中国金融体制必须正视民间金融的地位,并作出并轨性的改革;国外,在欧债危机的压力下,欧元区也必须作出深刻的改变,否则连欧元能否存续都是一个大问题,“要么瓦解,要么痛改前非”。那么A股呢?“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新任总裁拉加德反复强调,欧盟为缓和主权债务危机已经采取了“非常大胆的措施”。两相对照,我们的证监会该做些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