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焦虑因素增多体现变革矛盾


       《新财经》一篇题为“高速发展的魅影”的文章,对当前社会发展阶段一些重要现象,比如住房矛盾、教育矛盾、学习矛盾等归纳为社会的焦虑。这是一个有意思的话题。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到今天,物质财富快速积累,人均收入也开始步入世界中等收入家庭通用标准。但是,社会结构矛盾却非常突出。一方面在于,过去依托于重工业发展经济的模式,以资源密集、资金密集、劳力密集为核心进行构造。人的素质在产业构造中还比较粗放。创新型、复合型高端人才比重较低。这与经济的粗放结构均衡。

        重工业周期最为明显的特点是制造业发达。而制造业的核心配置在城市化的进程。这造成了资源过度向发达的中心城市倾斜。从而加快了人口远程流动,并向中心城市集中的速度。一切围绕过于密集的人口产生的矛盾开始集中。其中包括住房、教育、学习。人的内在压力也由此增强。社会焦虑出现。总体观察表明,重工业发展周期对物质文明的追求大于对精神文明的追求。而随着物质财富的高速发展和积累,精神文明的需求开始跟进和加速。人们对于传统观念进行反思,对于未来发展开始构想。服务型、创新型人才成为未来社会的主流。

       在当今社会转型的周期中,人们对于未来的方向是不明确的。因此,一系列关于住房、教育和学习的结构矛盾非常集中,而解决这些社会矛盾的时间又不确定,导致了人们因为不确定因素而产生的心理焦虑。集中在一些高学历阶层,从而构造了一个群体的社会焦虑。物质追求和精神攀比是社会焦虑形成的内因。

       如何解决一个知识群体的焦虑,需要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尤其对于当下正处于十字路口的中国经济而言,产业结构需要调整,社会经济结构需要转型,在可持续和平衡增长的基调上,原有利益集团会成为社会转型的主要障碍。创新的动力对于旧有企业而言是匮乏和不足的。因此,变革的需要才显得如此迫切。当今中国需要在政治经济体制上进行深度变革,新的生产力才会得到释放,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构想才会实现。

      一个知识群体折射的社会焦虑,需要破旧立新的变革才有望解除。而这一点,对于当下的中国经济社会而言,尤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