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饬官德,须换个视角抓教育
田德邦
从社会公德到家庭美德,从职业道德到“官德”,“德”成为今年坊间最热议的话题。近日,中央连续出台举措加强对官员道德的考核,并将职业道德纳入公务员培训,彰显官方回应公众对以制度约束官员品行的急切期待(新华网2011年11月12日)。
“以德治国”首先是整饬官德。在这个问题上的认识都是一致的。作为治国方略,这是胡锦涛同志在2008年的全国组织工作会上首次提出的。然而,一谈整饬官德,一谈以德治国,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教育,而且往往是除教育之外,再没有行之有效的根本大法。一谈到教育,首先想到的就是学习培训。但是,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学习培训多是一种形式和过场,往往收效甚微。如果把多年来公众的期待寄希望于这种培训,官德的提升无疑又将是镜中花、水中月。
教育其实是个相当宽泛的概念,思想学习、理论培训是最原始的一种形式。撇开这种形式,我们应该可以找到许多更有效的方式方法,这就看我们是否愿意转换视角。以笔者之见,要跳出这个框框,需要打开思路,重新寻找有效途径。
笔者一直以为,打击处理和提拔擢升就是一种最有力的教育方式。
有人说,道德这个东西太虚幻,谁的道德水平高,谁的道德水平低下,不好评判。弄不好,又会成为政治倾轧或者政治包庇的说辞。就一般情况而言,它的确有道理。但就目前的现实状况而言,它又显得只看见云山雾海,看不清岩石松鹤的状态。这是一种希望一口吃成胖子,一下子巴不得大包大揽,包治百病的思想。面对如此大的一个难题,我们首先不要指望它从一开始就全面见效。饭要一口一口的吃,事要一件一件地做,它注定需要我们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大家觉得道德不好评判,是对所有公务员队伍而言。但是,对于那些有着突出道德问题和成为道德楷模的官员,我们还需要评判吗?如果对已经暴露出的问题和个人,不采取断然措施加以打击处理,那就不要再去侈谈教育,侈谈整饬官德。打击处理的程度,决定了官员受教育的程度。这比我们坐在课堂里空谈官德教育有力百倍。相反,对道德败坏者的纵容,就是对其他人的反教育。同时,对于那些几十年如一日,坚守道德信仰,成为公众楷模的官员,就是要大力度地提拔擢升。如果只给其空名,不用到重要职位,不掌握重要权力,也是对其他人的反教育。打击处理和提拔擢升的结果,很可能让不少的官员产生避害性的心理以及趋利性的心理,从而一改过去的作派,抱着各种心理修正自己的行为。仅仅是这样,这种教育都算是十分有功效的。
破解道德难题,流于形式与不作为是一样的,同时,以高大全的要求实施方案也难免落空。治疗病人,首先是用药或者剔除该剔除的东西,修补该修补的东西,复位该复位的东西,然后才是食物营养。整饬官德也是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