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衡价格理论,也称为均衡价值理论,是现代经济学价值理论之一。该理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决定于供给价格(即生产者所要去的出售价格),和需求价格(即购买者所愿出的购买价格)相等之点,即需求与供给的均衡点;供给价格决定于商品的生产费用,需求价格则决定于这一商品对购买者的“边际效用”。 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的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一致时的价格,也就是这种商品的市场需求曲线与市场供给曲线相交时的价格。
在本书前言部分曾经提到过,均衡价格理论实际上不能算是一种“理论”,充其量只能算作是一种“描述”。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生产条件已知的情况下,可以用财富价值的观点准确的计算出商品的价格。所谓的均衡价格点,并不是依靠两条线的交叉点来形成的,而是可以用分析生产的方法准确地计算出来。
上节已经说明:每个行业之间,每个行业内部企业之间的利润率并不是和社会平均利润率相一致,只有不同行业之间、每个行业内最低利润率的企业之间才会形成平均的利润率。决定某种商品市场价格的不是“社会平均利润率所形成的生产价格”,而是由行业间最低利润率企业之间的 “最低平均利润率所形成的生产价格”。
“最低平均利润率” 我们也可以称之为“正常利润率”,由正常利润率所形成的生产价格,就是商品的均衡价格。在不存在市场垄断的情况下,这种最低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是技术、工艺、管理及经营理念、从业人员素质、信息等无差别化,也就是不存在技术秘密、经营秘密、商誉等影响企业经营利润的因素情况下,在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市场要求下,通过竞争所形成的平均利润率。但是,在同一行业内部,只要存在技术秘密、经营秘密、商誉等影响利润平均化的因素存在,就会造成不同企业间不同的利润率,就会有超额利润形成。一个行业总的平均利润水平取决于该行业总的超额利润的水平,也就是在行业总预付资本确定的情况下,该行业的平均利润率等于总的超额利润除以总预付资本后,加上最低平均利润率。一个行业平均利润率与其他行业平均利润率的差异主要取决于该行业技术秘密、经营秘密的保持所导致的效率差异以及这种差异的总量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毫无疑问,不同行业之间这种差异是不同的,行业内企业之间利润率平均化程度越高,那么该行业的平均利润率越低,越接近于社会最低平均利润率(正常利润率)。在存在行业限制或行业准入限制的情况下,不仅该行业最低利润率企业的利润水平一定会高于社会最低平均利润率,而且该行业的平均利润水平也极可能会高于社会的平均利润率。
对于资本所有者来说,在现有的资本条件下,只要能取得同样的利润,选择增加(减少)雇佣工人或者是减少(增加)使用机器,是没有区别的。因此,我们仍然用假设来分析商品价格问题,以继续论证商品交换的依据是是财富价值。
假定某行业生产同一种产品的三家企业,他们的预付资本不同,分别为1000000元、2000000元、5000000元,每年消耗的材料、燃料动力以及折旧等(不变资本)为300000元、800000元、2000000元,从业人数分别为10人、20人、50人,工资支出分别为100000元、200000元、500000元,利润分别为100000元、200000元、500000元,也就是工资是企业产品增值额的一半,在利润率均为10%的情况下,不考虑税收等费用,如下表所示:
企业名称 预付资本总额 机器折旧及原料消耗 雇佣人数 工资总额 利润 总售价 利润率
甲企业 1000000元 300000元 10人 100000元 100000元 500000元 10%
乙企业 2000000元 800000元 20人 200000元 200000元 1200000元 10%
丙企业 5000000元 2000000元 50人 500000元 500000元 3000000元 10%
现在如果丙企业采用新的生产技术或工艺,并改进管理经营方法及提高管理水平,使得丙企业在预付资本量不变的情况下,节约原料和减少雇佣工人,,每年消耗的材料、燃料动力以及折旧等(不变资本)为2100000元,从业人数减少为10人,工资支出为100000元,仍然保持原来的产品产量及质量,在甲企业、乙企业的所有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那么三家企业的利润将会分别为100000元、200000元、800000元,在其他两企业利润率仍为10%的情况下,不考虑税收等费用,那么丙企业的资本利润率将达到16%。如下表所示:
企业名称 预付资本总额 机器折旧及原料消耗 雇佣人数 工资总额 利润 总售价 利润率
甲企业 1000000元 300000元 10人 100000元 100000元 500000元 10%
乙企业 2000000元 800000元 20人 200000元 200000元 1200000元 10%
丙企业 5000000元 2100000元 10人 100000元 800000元 3000000元 16%
此时,丙企业的劳动效率将由原来的200%提高到900%(按照工资产出比),也就是劳动效率提高了3.5倍,而丙企业雇工的劳动强度或复杂度并不一定会提高,在产量质量等没有变化的情况下,丙企业产品的单价仍将保持不变,此时,丙企业的产品售价与其财富价值相吻合。但是会造成40人的失业或转行。
随着运用这种工艺和管理的有利可图,一方面丙企业即可能会加大投资以扩大生产规模;而另一方面,别的企业在得知这有利可图的信息后,也会千方百计的运用这种工艺和管理方法。如果本行业所有的企业均采用了这种工艺和管理,那么甲、乙、丙三家企业的资本利润率最终都会回到10%的水平。但是,这个过程并不是毫无代价和不需要时间间隔的,黄佶在他著作的《资本异论》中说:“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获得先进技术既需要时间,也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在原有技术普及的同时,更新的技术又被开发出来,并在部分企业被率先采用。因此,不同生产者在劳动生产率方面的差异会动态地长期存在。那些积极发展新技术的企业或者国家,在价值生产方面总是优于那些不重视、不善于发展新技术的企业或国家,其差距会逐渐积累起来,并且越来越大,直至后者被彻底淘汰。”“落后企业或者国家渴望获得先进技术,而先进企业和国家千方百计阻止最新技术被潜在的竞争对手掌握,同时又要把对自己来说已经落后的技术用尽可能高的价格卖出去。因此,技术扩散并非一个纯粹技术领域的问题,更非"水往低处流"式的自然过程,在很多场合,它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种政治斗争,和国家利益密切相关。”,因此,技术差异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必须考虑的过程,不仅如此,在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方法上,这种动态的差异也将会长期存在。毫无疑问,这个价值生产的优越性,并不是劳动价值生产的优越性,而是生产财富价值的优越性。
当然,这种新工艺及管理方式方法的运用,也可能在提高劳动效率的同时,导致预付资本的增加;但是,这种新的生产工艺及管理的改进,和该企业原来的状况相比,决不会出现预付资本的增加比例大于所形成的新增利润比例,也就是说,决不会出现导致其利润率低于社会最低平均利润率的情况。在上例中,如果导致利润率低于10%,那么对于丙企业来说,这种减人增效就失去了意义,所以,只有在可以提高资本利润率的情况下,丙企业才会增加这种资本投入用于改进技术和管理。
在不存在市场垄断的情况下,由于技术、工艺、管理及经营理念、从业人员素质、信息等无差别化,也就是不存在技术秘密、经营秘密、商誉等影响企业经营利润差异因素的情况下,在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市场要求下,通过竞争所形成的平均利润率;由平均利润率所形成的平均利润收入,从资本租金的角度来分析,我们可以称之为资本的绝对租金(相对于绝对地租)。但是,在同一行业内部,由于存在技术秘密、经营秘密、商誉等影响利润平均化的因素存在,就会造成不同企业间不同的利润率,就会有超额利润形成;这种超额利润收入,从资本租金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称之为资本的级差租金(相对于级差地租)。
均衡价格理论的荒谬
评论
1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