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诚意有共识方能凝聚人心


  有人说,我们处在一个“撕裂的社会”。这种“撕裂”,既有思想观念的左右之争,也有朝野之间不能达成共识导致的分歧。

  先说左右之争。笔者刚从河北廊坊参加中国企业家夏季峰会回来,在微博上就看到对这个会议完全不同的两种评价。一位发改委官员在微博中写道:少数学者远离决策系统,仅仅用狭隘的西方经济学观点指责政府,对于政府决策没有任何价值。而另一位国内知名学者则用微博表达:中国的发展,需要的是市场、竞争和企业家精神,而不是发改委的指手画脚。发改委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制定经济蓝图,完全是一群聪明人在做非常愚蠢的事情。上述仅是身边一例,其实左右之争俯拾即是。

  再说朝野之间尚未达成的共识。比如反腐问题,当今民众痛恨腐败,因为腐败已成为社会危机的催化剂。当局也在极力反腐,加大对腐败的打击力度。从表面看,好像朝野认识比较一致。其实仔细探究,差距很大。某些掌权者认为,这些年反腐措施得力,立了许多大案要案,拉下了不少省部级高官,而且成立了预防腐败机构,将反腐战线前移等。但民间的评价并不高。有识之士认为,导致当前严重腐败的根本问题,是政府对经济社会生活的全面操控,是权力普遍寻租。因此解决腐败问题,必须在制度层面下工夫,关键是对政府权力的约束,而且必须保持“第三种力量”对权力的监督。这样的观点,某些掌权者就难以接受了。

  笔者认为,有观念分歧并不可怕,但是朝野之间长期不能达成共识,对建设真正的和谐社会十分不利。因为它最大的负面效应是导致社会信任危机的累积。而信任危机,是当前中国社会最令人忧虑的危机。

  我们不妨回顾一下近来发生的几起重大事件:温州动车事故,郭美美“掀翻”红十字会,乐清钱云会被车轮碾身,等等。这些事件之所以短时间内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无一不由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危机引起。

  郭美美本是个小人物,她在微博上炫富也是件小事,但有谁能想到,就是这么一个小姑娘,使经营了几十年的体系庞大的官方慈善机构陷入“灭顶”之灾。据报道,郭美美事件后,许多省市的红十字机构社会捐赠数为零。人们不再信任红十字会了!它们长期垄断社会慈善和公益事业,以慈善的名义捞取私人利益,挥霍人们为灾害捐赠的金钱,亵渎了社会的良知,伤害了民众的感情——人们有理由不信任它们。郭美美只是一个导火索而已。这些事件一再说明:只要失去了信任,任何貌似强大的东西都会不堪一击。

  朝野长期不能取得共识,增加了双方的疏离感,导致执政当局的政治资源流失。当社会出现危机时,双方无法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无法提出有效的危机解决方案,而是停留在相互指责、相互抱怨的对峙状态,使危机不断上升,其结果只能是破坏社会和谐。

  历史反复证明,什么时候朝野共识多,社会就稳定,政治生活就清明,经济就发展,民众就满意;反过来,什么时候朝野共识少,社会就易产生问题,矛盾冲突就多。

  那么,如何才能达成朝野共识?笔者认为,首先要让民众有自由表达的权利。达成共识需要有效的沟通。沟通就要讨论,就要让人讲话。不管讲得对与否,都要尊重这种平等的表达权。当前导致朝野分歧的主要矛盾方是体制。在吸纳民众智慧和民间思想的能力方面,现行体制需要检讨自己是否过于傲慢,是否没有放低身段。让民众自由表达很难吗?其实不难,微博就开创了一个新局面。假如执政者有良政善治的愿望,就应该认真倾听民众的声音,吸纳其中的合理成分,并使之变成改善社会治理的智慧,这就会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

  第二,在相对自由的表达后,体制要有自我调整的诚意。要想达致朝野共识,必须重建信任,而重建信任,必须有诚意。比如官员的财产申报问题,从1994年起,全国人大就将《财产收入申报法》列为立法项目,至今已17年;公车改革问题提出方案也有15年了。这些问题久拖不决,主要是庞大利益集团的抵制。现在问题的关键点落在了执政者是否动真格——民众期待的,也是这点。如果有真正的改革动作,切实付诸行动,让民众看到诚意,社会共识是可以慢慢形成的。

  为了社会稳定,为了平稳的过渡,我们期待各方进行有效的对话沟通,以沟通达成更多共识,以共识“缝补”社会之“裂痕”。 

  (作者:陈浩武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

  来源:《同舟共进》2011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