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去图书馆借阅图书?


为什么要去图书馆借阅图书?

——关于“三讲三促”活动的一个建议

 

关于“三讲三促”活动的一个建议:

——给全体机关干部发放每月100元的读书津贴,以资奖励,让他们每月去图书馆借阅四本书,规定必选政治、经济、法律、社会、历史、哲学等方面的知识性和技术性的书籍,同时每月跟踪检查他们的读书笔记,若每月少于四千字,则扣除当月读书津贴,并于当月综合考评分中扣除10分。

 

 

在市图书馆,借阅图书是免费的。本人办了借书证,定期借书。那儿的图书,数量很多,质量很高。一次可以借四本,每次的借书期限为一个月。我一人使用两本借书证,一个原因是一个月四本书不够读,一个原因是节省路费。

 

每月借书八本,每年12次,每年借书96本,车费300元左右,平均一本书才花三元钱。

 

同样是花费三元,花三元吃一袋子零食和花三元看一本书相比,权衡一下,至少对本人而言,总是感觉看一本书更划算。一袋子零食和一本书相比,后者的价值含量,显然更高。

 

通过一段时期的借阅,本人深有体会,确确实实能够获得很大的进步,获得了大量的新知识。无论是对于事物的认识,还是对于工作的自信心,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其实本人家里,也买了很多的书籍,也并没有全部读完。为什么还要去借书读呢?

 

一、书非借不能读也

 

生命何尝不是一种借用呢?

 

世间万事万物,皆为生命所借用。美好之事物再美好,谁也不能带走丝毫。非但不能带走,最终连自己也要失去。

 

总是心想,书放在那,可以随时去读。家里的书越来越多了。读书只在买书之时选书的那几分钟。

 

历年来,买书无数。有一天忽然发现,凡是买到手的书,就不会尽快的读完它们,甚至根本没有再去读,完全是处于一种被弃之一边的、被浪费着的状态。更为烦恼的是,还得占用大量的家居空间,还得给买来书柜摆放。无此书时,多方搜求,唯恐不到。书市见时,眼前一亮,喜上眉梢。带回家时,手提肩扛,不惧苦劳。真是汗人充栋,又真是束之高阁了。心愿多多益善,心花开而短暂。其已读完者,不过百分之一。

 

浪费了钱,也浪费了书。

 

据说很多藏书人,舍不得花钱,省下钱来买书,一辈子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书,不管何方圣神皆不肯外借,后来却都被子孙毁弃、贱卖了。是啊!人死了之后,书都是带不走的。甚至就连脑子里经过读书所留下的印迹,也是带不走的。正应了佛家所言之五蕴皆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作为虚物之佛家所谓识,随缘而灭。作为实物之书,只好交由子孙们处置了。

 

书之价值,于个体,惟通过读之一途惠益此生甚或及于后人。其实,书不是要去买的,而是要去读的。

 

图书馆那些书,其利用率应该是最高的。人都有惰性,对于买来的书,既然书在,随时可以读,就不会急着去读。而对于借来的书,因为限期内必须归还,所以会促使借书人抽空尽快读完。

 

二、书无笔不能读也

 

俗语云: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朱熹《训学斋规》尝云: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按照朱熹的说法,读书其实是该有四到的。因口到则耳亦可到。如此则口到、耳到、眼到、心到,故读书有四到。但是朱熹的读书经验却更为适用于古代社会,那个时候钦定可读之书籍,甚至世间可获而可读之书籍,原本不多。书本不多,熟读则可,故有所谓“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对于今日读书人,面对茫茫书海,却不能再这样去读书了。

 

今日读书人必须要尽可能的读到更多的书,抓住每本书的重点和要点,这才是今日读书人的读书方法。在读书的时候,必须要配备好笔记本和笔,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将所抓住的重点和要点用笔记下。

 

如此,则口到、耳到、眼到、心到、笔到,聚精会神,各各相得益彰。

 

读过了一本本书,笔记也记下了一本又一本。一堆堆的笔记本,不只如可见之成果般垒于彼处。常常温习温习,发现对此的记忆,亦尤为深刻,甚至长久之后尚能记起当日读书之时为书所感之状。

 

边读边记,不失为一种良好的读书方法,其实也是一种必要的读书方法。

 

如果书籍是自己买的,人们出于惰性,在读书的时候,就是看到好的段落和句子,也不愿意做读书笔记,但如果书籍是借来的,就会感觉,不做做读书笔记,就真的很可惜。所以,借书读的好处,也正是促使我们利用一边读书一边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加强理解和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