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年底,很多上市公司开始接受政府补贴以粉饰不堪的业绩,这些公司的主营业务大都已经很难再盈利。如果没有政府补贴,就会陷入巨额亏损甚至有被ST的风险。但值得注意也引得公众诸多不满的是,向政府伸手索要补贴的不光这些“烂公司”,有些公司本身很赚钱,仍旧向政府申请财政补贴。其中最为典型也引得最多争议的当属两大石油巨头中石油和中石化。
“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这句话用在一些垄断企业身上再合适不过。在石油巨头屡屡哭“穷”之后,头顶着最赚钱企业的光环却总是喊亏的两大油企,大额的财政补贴就能轻松到手。根据两大公司年报披露,中石化2006、2007、2008年分别获得50亿、123亿、503亿元财政补贴;中石油2008年获得157亿元财政补贴。2010年中石油获得财政补贴15.99亿元。
就在外界一直对中石油、中石化的“巨亏”糊涂账单质疑之时,随着发改委公布一组数据再次被推向风口浪尖。国家发改委最新披露数据显示,前9个月国内炼油行业净亏损为11.7亿。而中国石油、中国石化财报显示,前三季度炼油业务亏损分别达到了415亿元和230.9亿元,总计645亿元,照此计算,其他炼油企业前9个月的盈利应高达633.3亿元,令人难以置信。
而与两石油巨头以炼油板块亏损为由,并辅之以频频出现的“油荒”,令两大油企可理直气壮伸手向国家要巨额财政补贴的同时,夹缝中的民营企业却在没有稳定的油源,最好的炼油等先天优越条件下,仍有利润可赚。山东某炼化厂负责人却表示“石油巨头控制原油,我们不得不使用进口的燃料油来炼制成品油,每吨炼制成本要比中石油、中石化高出1300元,但仍有利润可赚,如果有原油可炼的话,就一定会高额盈利。使用原油炼制成品油的‘两桶油’缘何亏损,我们也想不明白。”
学者马红漫表示,两大油企的补贴申请违背了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任何企业都是以一个整体来经营生产,同样道理,评价企业的盈亏与否也必须要以企业整体衡量,不可能以部分业务盈亏来判断企业盈亏。“就好比一个公司有好多部门,研发部门肯定是成本部门,任何一个公司都不会指望研发部门去赚钱,但只要该公司整体出现盈利,就不能抱怨某个部门出现了亏损,”广东金融学院刘伟教授指出。
石油巨头亏损的理由,业内人士说不清,老百姓当然更难捉摸其中的道理。不过,在百姓眼里的这些国企经常以亏损为由,享受财政补贴最主要的还在于“垄断”,而造成这些国企经常因为盈利而亏损的原因也在垄断。垄断的能量太大,才让垄断者在极度失衡的博弈天平上失去了最基本的敬畏或忌惮。有学者指出,我国垄断性原油进口和国家对垄断企业的巨额补贴,这一方面导致垄断企业可不计成本地从国际市场采购原油或者产品油,进而直接对政府形成调价的压力;另一方面国家的财政补贴也加强了石油行业的垄断性,抬高了我国石油产品的价格。
反垄断法作为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竞争秩序的基本法律制度,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以某种理由来限制市场竞争的手段,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本来有着平等地位的市场主体实施不平等的待遇,导致“优”不能胜,“劣”不能汰,社会资源不能得到合理和有效的配置。而且,因为这种行政指令的垄断是“官商勾结”,为某些官员以权谋私和权钱交易提供了机会,从而也会引发腐败,严重损害政府的形象。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从“市场化”方向而来,也应当坚持向“市场化”的方向走下去。在当前行政垄断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巨大障碍的情况下,我国应努力打破某些行业领域的垄断和行政垄断。邓小平曾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少数人致富不是社会主义,“一大二公”也不是社会主义,只有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基础上的人民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推行行政垄断和行业垄断在我国明显不利于解放生产力,不利于发展生产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我国社会两极分化的一个经济原因,我们没有理由维护个别企业在这些垄断行业的垄断地位,更没有理由加强它们的垄断地位。
打破垄断是根治巨额石油补贴的唯一出路
评论
13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