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晚8:45至今晨0:17,一场堪称完美的月全食在南京夫子庙夜空上演。“站在南京夫子庙的秦淮河上的得月桥,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观赏难得一见的月全食,人生如梦之感。”

月食各阶段的月相
甲骨文中有“己未夕皿庚申月有食”记录。中国对天象的记录是最古老的。出土的仰韶文化M45号墓穴青龙白虎(天文四象之二)和北斗,就是最好的证明。依据天文变化规律可以推知到数万年前,远远超越于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
一次月全食有半影月食始、初亏、食既、生光、复圆、半影月食终等几个重要时间点。我们所说的“文明”一词源于日月,“法象莫大于日月”,以日月的变化古人借以喻人。在《论语》中记录: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之仰之。”食,通“蚀”,日月亏损。更,更改,更正。君子犯错,就像日食月食,人人都看得到。更正了,人人都会敬仰他。
子贡说了一条与《周易》卦象很重要提示:大过卦与小过卦与月食有关,表述月食变化的过程。

月食出现的原因在于太阳、地球、月亮在一条直线上。满足“一阴一阳之谓道”。周易文王八卦图最重要天文依据。(相见视频:天人合一:周易八卦的来源)文王八卦图源于天象和数的变化,千年不解之谜得以简单的解决。


数跟象变,卦入数变得以文王八卦图
得月桥看月亮是这边半个月亮,那边半个月亮。是先哲的智慧表现,以天象教化人们,建筑是凝固的教育。我们期待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中国的文化得以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