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行动都根植于人们心中的信念,所有的感觉都是起源于人们保持的心态。有的人在面对危机的时候,逃避责任,把所有的事情都推给别人,因为他有害怕失败的心态。有的人主动承担责任,在困境中挺身而出,因为他们认为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先败下阵去。口袋里同样是有100元,有的人会很紧张,糟糕,只剩下100元了;而有的人很高兴,太好了,还有100元!不同的感觉来源于不同的心态。
一直以来,哲学家和心理学家的一个主流观点认为,态度决定人的行为,有什么样的态度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
【案例】同一场比赛不一样的结论
1951年11月23日,在普林斯顿大学的帕尔默体育场里,“常青藤联盟杯”橄榄球比赛开始了,对阵的双方是达特茅斯学院队和普林斯顿大学队。比赛刚刚开始不长时间,双方发生了肢体冲突,场面十分混乱,而且是愈演愈烈,双方都有伤员退场。最后,勉强完成的比赛结果是普林斯顿大学队赢得了比赛,但是比赛结束前双方都得到了同样多的黄牌和红牌惩罚。
比赛结束后,双方学校的学生都怒气难消,并不断发表有关对方的苛刻评论意见,他们都异口同声地认为:对方应该付主要责任。
双方唇枪舌剑的争论引起了社会心理学家的关注,他们趁机对两个学校的学生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者在这两所大学中找到了一组学生,让他们观看这场比赛的录像,并且记录下他们所注意到的犯规行为。两所大学的学生都看到的是同一场比赛同样画面的一个比赛录像,所使用的记录观察犯行为评价体系也是相同的。结果是:达特茅斯学生观察到,两个队的犯规行为几乎一样多(达队4.3:普队4.4);而普林斯顿学生则观察到,达特茅斯队的犯规行为是普林斯顿队的两倍多(达队9.8:普队4.2)。
为什么当球迷观看球赛的时候,总会感觉到对方球队要比自己喜欢的球队有更多的违规行为?心理学家的研究给了我们答案:同一场比赛录像的录像带之所以看上去好像不同的两场比赛,人们对于像橄榄球这样复杂的社会事件,不可能以一种客观的、无偏差的方式来进行观察,他们按照自己期待看到或者愿意看到的方面,来有选择地编码所看到的事情,在选择性知觉的影响下,他们对于同一件事情产生了不同的态度,而不同的态度导致了不同的行为。
心理学家的研究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我们看到的通常都是我们想看到的,我们的心理态度左右着我们的大脑,我们的大脑左右着我们的眼睛。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对同样的事物、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甚至有截然相反的看法。
著名作家冯骥才曾先后同三个朋友谈及富人区时,用同一话题问:“你们看到富人区这么漂亮的房子,会嫉妒吗?”甲答:“嫉妒?他能住这里,说明他遇上了一个好机会。如果将来我也遇到好机会,我会比他住得还好!”乙称:“见到别人比自己强,通常会主动接近那人,和他交朋友,向他学习,把他的长处学到手,再设法超过他。”丙说:“何止嫉妒,恨不得把那小子宰了!”
三种回答,三种心态,前两种值得称赞,后一种令人悲哀。至于各自人生结局如何,不言而喻。美国著名心理专家德菲特说:世界上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心态健康与否的问题,生活中的成功机遇不是时时都会出现在你的身边,相反困难和挫折常伴随你左右。如果你承受不了,一定会无所成就。
因此,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你既可以积极地去看待,也可以消极地去看待,这就像钱币,一正一反。该怎么理解这一正一反的内涵,这就是心态,而这种心态决定了下一步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