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村的家春秋


作家村满周岁,众文友来相会。

    【家】 相会的一个主题是回家。“中国作家第一村”无疑是30多名作家的家。砍柴的时候,你能够感受到炉子的温暖。成立作家村这个大家庭的时候,我们就已经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一年多来,李满堂书记大家风度,雷达村长长兄当父,刘东风主任东风送爽,刘芬贤惠得像大嫂,为村民兄弟姐妹安家落户忙前跑后……都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也为作家村的发展别开了生面,灌注了人情味,提升了使命感。

    “江湖便是老生涯,佳处何妨且泊家”。我们这些村民,来自四面八方,有着不同的“江湖生涯”,禀性各异,带来不同的文化,但是都“泊家”在了樟木头这个蕞尔小镇,把生命的新居安顿在了这里。这里政通人和,民风淳朴,堪称莞邑明珠。村民陈启文说樟木头是他的“天命之地”,可以解读为他40多年人生追求的洞天福地。村民雪漠把樟木头比做孕育生命的子宫,看得出他对“我城”的迷恋与尊崇,他说他是“抱着一颗对这片土地的敬畏和认可的心居住在这里”的。我也是逢着好处便安身。虽然常在广州工作,但是“易醉愁边酒,频归梦里家”。每逢村里有什么活动,我都及时回来,全情投入,积极参与,为这个“作家之家”添砖加瓦。

    “书为半酣差近古,诗虽苦思未名家”。不少村民与我一样,在文学的路上蹒跚学步,并没有大红大紫。无论尊卑,我们彼此互相尊重,互通有无。大家住得都很近,经常是“出门无一事,不觉到君家”。因为工作需要,因为要去各地采风、体验生活,我们常常小别。“别后与谁同把酒,客中无日不思家”的感觉,总是挥之不去。“寒窗儿女灯前泪,客路风霜梦里家”。作家村是我们梦里的家,樟木头是我们醒来的家。我们有理由相信:百年佳作樟木头,万古诗坛子美家。

    【春】 “满湖风撼月,半日雨藏春”,樟木头的春天总是那么迷人;“鸟飞村觉曙,鱼戏水知春”,作家村更是春意盎然。

    春日在作家村里踏青访友,委实获益良多。对来自湖北的村民王十月来说,家在樟木头,“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而潇湘才子陈启文,总有“沅水悠悠湘水春,不如樟城新莞人”的感慨。南飞燕——来自新疆的娇媚诗人丁燕,你看她,“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剧作家王一丁的“村居”,有山有水,“水接三湘暮,山通五岭春”,也大抵可以抚慰他对湖南老家的思念。“兴梳蝉鬓试新裙,消息佳期在此春”的刘芬,在作家村里成长为中国作家协会为数不多的女性会员。我的家靠西边,时有西晒,那正是“夕阳大似无情物,又送墙东一日春”。

    作家村是属于春天的。作家村的村民是有春天般的温暖和好客的。每有文友造访,必捧出酒水相陪,约梅同醉一壶春。“醉貌如霜叶,虽红不是春”,“银烛未消窗送曙,金钗半醉座添春”,“共君今夜不须睡,未到晓钟犹是春”,“浥浥炉香初泛夜,离离花影欲摇春”……随手拈来的诗句,是对作家村村民简朴生活、诗意人生的最真实的写照。

    所言不虚,“中国作家第一村”的村民都是好样的,“独立江山暮,能开天地春”。作家村所依傍的樟木头,这个客家小镇,在“文有作家村、武有将军馆”的亮丽名片引领和莞质文化熏陶下,也正日益呈现出“太平有象人人乐,造物无私处处春”的现代都市新貌。

    【秋】 “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作家村的秋天也是硕果摇枝,充满了秋收的喜悦。

    “山色和云暮,湖光共月秋”。我们秋收了名家的“和”与“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顾作义认为:“中国作家第一村”是全国首创,产生了把人才吸引到这里来的集聚效应,成为东莞一种现象。樟木头镇拿出一百多万资金,并从组织、机制上给予保障,做得很好。广东省文化厅副厅长杜佐祥认为,“中国作家第一村”集全国名家大师之优势,对樟木头,对东莞的文化发展确实有着特殊的意义。樟木头为作家提供创作条件,说明了樟木头政府的远见卓识。

    “纵横联句常侵晓,次第看花直到秋”。我们秋收了有全国影响的“花”与“果”。村民王十月的“莞产”小说《国家订单》获得了东莞史上首个中国鲁迅文学奖。村民曾小春凭借儿童文学作品集《公元前的桃花》荣获了中国作家协会第八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这是东莞作家首次获得该项全国性文学大奖。有道是“苏小坟连岳王墓,英雄儿女各千秋”,还有许多村民各有千秋,创作出了大量莞香四溢的作品,擦亮了作家村的铭牌。

    “丁字帘栊井字楼,画船摇出一城秋”,这里说的已不仅仅是“别人的城市”,也是“我城”樟木头。“归来记得前村梦,月满千山一笛秋”,这里说的也不仅仅是以前的村庄,而正是我们现在的家园“中国作家第一村”。

    剧作家王一丁的一席话,似乎可以为本文做个小结:“中国作家第一村”,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名字,她和她的村民们,必将成为一段文坛佳话,并被庄严地载入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