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的眼和手


带学生去广东省美术馆看《当代绘画新形象》展览,第一个便是画家罗中立的作品。

我对学生说,罗中立当年画出油画《父亲》,轰动全国,之后获奖学金去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留学,毕业后立刻回到四川美院,继续潜心画他的大巴山乡土世界。

专心画画,这是我欣赏他的第一个原因。
第二是他从自己内心的审美意向出发,找到了能够表达这种审美意向的艺术语言,在两者的统一中,构建出一个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的、有才华的艺术造型世界。
第三个欣赏原因,他的艺术发展,包括审美意象和形式激情,都有一条内在的逻辑线索,诚挚,不投机,不赶评论潮流,也不赶艺术市场的时髦。

面对罗中立的大巴山乡土油画,我借题发挥:作为一个画家,也包括其他艺术家,凡是要运用某种物质媒介的行当,都有一个眼与手的关系问题。

眼,是艺术家的审美眼光所达到的程度和境界;
手,是能够运用某种物质媒介——绘画是色彩和线;音乐是音符和乐器;文学是文字;舞蹈是形体;电影是镜头、画面——表达艺术家审美追求的手艺。

艺术家永远要眼高手低,审美眼光的发展要放在第一位,眼要走在手的前面,才能引导着手不断前行。

一旦在人生的某个阶段达到眼手平衡,便是这个艺术家一生艺术发展的顶峰,同时也潜藏着开始走下坡路的危险,此时如果眼不再发展,随着技艺的成熟,人便逐渐会走向眼低手高——艺术家变成了熟练的工匠、匠人,艺术创作成为娴熟地复制自己。所以,中国艺术理论强调熟则易俗,艺术贵能出生。

反过来,工匠如果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眼,则有可能“下学上达”,“由技入道”,把某种手艺升华为艺术,如雕花木匠齐白石。

罗中立已经构建出一个高度并协、圆满的艺术世界,这既是他的成功,也是他的问题所在,他正当壮年,来日方长,作为一个功成名就、市场热捧的艺术家,如何发展自已的审美意向,进一步提高眼,将是他最大的难题。我们无法猜测,只能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