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数据显示,1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82.55万亿元,同比增长12.7%,比上月末低0.2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28.14万亿元,同比增长7.8%。现在的问题是:货币供应量增速这样的回落是因为央行11月份进一步主动紧缩的结果?还是货币需求下降自然的结果?
我担心是后者。因为,11月份我们已经看到了“货币政策从紧缩到中性”的转变,而且11月央行净投放现金738亿元。而且,贷款投放5622亿元,低于市场预期。这恐怕必然使全年贷款低于7.5万元的年初计划,估计要低3000亿元上下。
实际上,从媒体今天的报道看,大多数专家已经意识到:“M1、M2增速持续下滑,可能意味着目前经济增长缺乏活力,前期定向宽松的政策并没有起到明显的效果。”而且,对于银行体系流动性来讲,顺差减少、热钱外逃等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货币政策宽松的效果。
在主动紧缩的背景下,货币供应量增速萎缩不怕,因为经济的增长动力还在,只要政策放松一点,需求立即就会回头。但要是已经出现货币需求乏力,而货币供应量增速是由于这样的货币需求乏力所致,那就“不是好兆头”。我们说过多次,这时候再转向,再投放货币,不仅刺激不了经济,反而很可能出现“流动性陷阱”。
我们一直担心的“过调”,其原因就在于此。但是却是已经“过调”。10月份我们已经发现了这样的情况,因为当时“定向宽松已经开始”,但当月货币供应量的增速大幅下滑,而此后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加大了货币投放力度,但11月份的数据依然是下滑。这显然是“经济增长失速”的前兆。
或许正是因为现在货币宽松已经没用了,所以未来要“稳住”中国经济增长还需要积极财政政策当家。这是巨大的资源浪费,中国却是还有一定的财政能力,但耗尽这一财力也将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当然,通过减税刺激经济,将激励民间投资、激励经济的主动性增长,这一点还可以有些安慰。不过,这样的刺激效率将远不及政府投资。政府投资对经济的刺激立竿见影,而减税刺激经济的过程相对要缓慢得多。
当然,货币政策绝不可以无所作为。只要宽松一点,可以激励市场信心,而这一点也至关重要。所以,正确的货币政策是:中性偏宽。而绝非“简单中性”。
好在中央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公告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总结过去的行文中写道: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物价上涨压力并存,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节能减排形势严峻,经济金融等领域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潜在风险。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加强风险评估,及早准备预案,及时采取措施,有效化解各种风险。
这段文字的表述,其实恰恰指出了“过调”后的风险。我们曾经大声疾呼:当紧缩货币强力压制内需的情况下,当许多物价上涨因素中国不可控的情况下,“过调”势必导致滞胀。经济增长失速,自由落体;而物价却随着美国大量发行货币而上涨。如果这样的情况发生,那问题将十分严重。货币政策将被废掉,而财政政策将使中国的债务规模进一步提升。为做空中国势力提供做空借口。
遗憾:我们至少已经站在了“悬崖”边缘。如果此时的转向没有足够的动力,仅仅求稳,那恐怕是稳不住的。如果说财政政策是发动机,那货币将是油料。发动机动力尚在,如果没有足够的油料也没用。当然,绝不可以向过去那样“挥霍油料”。
没办法,我们不看怎样说,而要看怎样做,我们更急需的是“立即行动”。无论是机不可失,还是亡羊补牢,都要求我们事不宜迟。
怕的就是货币需求乏力
评论
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