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墓出土翡翠考
作者:张一骋
近日,河南安阳的曹操墓再度吸引各界的注意力,除了力挺“造假说”的“闫沛东”被证实是网上逃犯的消息之外,墓室本身更值得公众的关注:目前,主墓的周边又新发现6座陪葬墓,而曹操口含的水晶珠也已鉴定为稀世翡翠。作为2009年的重大考古发现,据媒体报道:“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抢救性发掘一座东汉大墓获得重大考古发现,经权威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根据古资料现场考证研究,认定这座东汉大墓为文献记载中的曹操高陵。
这座大墓在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南,曾多次被盗,为了及时有效的予以保护,2008年12月经报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局组织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始对这座墓葬进行抢救性的考古发掘。”
自从曹操墓被发现后,各种质疑声不断,有质疑曹操墓证据不足,有质疑考古造假。更蹊跷的是墓中竟然出土了曹操口含玉珠,而且经专家证明该稀有玉珠为稀世玻璃种翡翠,价值千万。有专家直斥曹操墓造假手段低劣, 清朝翡翠跑进曹操嘴。由于据有史文档记载翡翠于明朝才传入中土,清朝达到鼎盛,即翡翠传入中国时间应该只为600多年,如果曹操墓出土玉口含确为翡翠,那么翡翠传入中国时间则大大提前,即1800年至2000年前翡翠就已经传入中原。很多考古专家由于这颗翡翠珠也开始质疑曹操墓考古发现的真伪。
笔者出生于滇西腾冲的翡翠世家,根据笔者所掌握的史料与推测,除去曹操墓真伪不辩,断定翡翠于汉代甚至更早已经传入中国是有比较可靠的根据的。理由如下:
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经游历到当时的翡翠集散加工中心腾越州(现今腾冲),在《徐霞客游记》中,徐霞客对当地的翡翠加工业作了详尽的描述:二十六日崔、顾同碾玉者来,以翠生石界之。二印池、一杯子,碾价一两五钱,盖工作之费逾于买价矣,以石重不便于行,故强就之。此石乃潘生所送者。先一石白多而间有翠点,而翠色鲜艳,逾于常石。人皆以翠少弃之,间用搪抵上司取索,皆不用之。余反喜其翠,以白质而显,故取之。潘谓此石无用,又取一纯翠者送余,以为妙品,余反见其黯然无光也。今命工以白质者为二池,以纯翠者为杯子。时囊中已无银,以丽江银杯一只,重二两余。
以上记载说明在明朝末年即公元1639年徐霞客到访腾越时,当地的翡翠加工业已异常发达,不但已经和如今的翡翠鉴赏标准一样以翠为贵(从文中记载显然徐霞客不识货),而且可以制作工艺相当复杂的印池,杯子等。
其次,早在公元1470年明成化中,中国始创镇守制度,置太监于云南,以采买缅甸宝物,凡采办先运到官府,然后与商人贸易。成化十年(1474年)云南镇守太监钱能,厚索勐密,无恶不作,日进美玉珍宝万多给贵妃及其奸党。腾冲现在还有地名叫“晋家园”,就是明代太监晋公公在当地采买翡翠珠宝的场所。由此说明翡翠贸易在明代已经进入非常繁荣的商品玉交易阶段,翡翠传入时间应该大大早于明代。
更早的翡翠传入记载可以上到汉代魏晋时期,晋代太康年间(公元290年)永昌(今云南保山)太守吕凯孙吕祥曾上送光珠500斤。汉永和六年(公元94年)永昌檄外墩忍乙王莫延慕义遣使译献犀牛,大象,九年檄外蛮禅国王雍由调遣奉国珍宝,和帝赐金印紫绶。当时勐拱,孟密等地正是出产翡翠宝石的地区。建于东汉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以前的哀牢国,其地产“铜,铁,铅,锡,金银,光珠,琥珀,水晶,琉璃,孔雀,翡翠,犀,象等特产”,哀牢国归顺东汉后属永昌郡,这些特产无疑传到了中原。文中“翡翠”指的是一种鸟,但“光珠”几乎可以确定为翡翠珠。
曹操生于公元155年,卒于公元220年,无疑在曹操的时代,许昌肯定已经有翡翠的存在。曹操墓中出土的翡翠玉含珠为椭圆型透明翡翠,种质应该为玻璃种,与汉代流行的翡翠款“光珠”吻合。翡翠具有非常明显的宝石属性,与水晶,软玉等不可能有混淆,所以作为真翡翠的口含出现在汉墓中,只能证明汉代翡翠确实已经传入中原;就是要作假,也可以用白玉,而不用用翡翠,以免犯这种常识性的错误。据此笔者判断该翡翠却系汉代墓中葬品。当然说这颗玻璃种翡翠价值千万则是没有根据的,翡翠最好的颜色为玻璃种黄阳帝王绿,这颗珠子只是纯净的玻璃种透明翡翠珠,从宝石的角度不值那么多钱。
事实上翡翠传入中国的时间可能更早,据考周代就有翡翠玉类制品。虽然没有直接的证据,但是却有间接的证据。翡翠的主产地在今缅甸联邦北部与我国云南滇西的交界处。而云南历史上是人类的一个重要发祥地,至今170万年前就有元谋人,南方丝绸之路早在距今两千多年的西汉时期就已开发。它以四川成都为起点,经雅安、芦山、西昌、攀枝花到云南的昭通、曲靖、大理、保山、腾冲,从德宏出境;进入缅甸、泰国,最后到达印度和中东。四川三星堆考古遗址发现带有明显的印度地区和西亚文明的文化因素集结,于是有学者提出南丝路早在商代即已初步开通的新看法。在云南的起源中也有印度文化的影子,如至今在昆明无处不见的“金马碧鸡”,据传说即为印度孔雀王朝第三任国王阿育王的两个王子追寻一匹神骏“金马”,到了今天的云南昆明滇池附近,一王子找到“金马”,另一王子看到“碧鸡呈祥”,(碧鸡即为孔雀),两位王子认为是祥瑞之兆,再看滇池附近水草丰美,于是就带领部属留了下来。这虽然是传说,但是足可以证明从印度经过翡翠主产区缅甸北部到达中国内陆的交流途径或许在商代甚至以前就存在。(这条线路现今也还是中国到印度洋的最近陆地线路),这也与云南的历史记录吻合,早在公元前三世纪的战国时期庄乔入滇之前,云南就已经存在相当的文明,早期原著民即今天的白族,彝族,傣族等先民已经建立有部落联盟性质的国家,彼此与中原之间有着紧密的贸易联系。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曹操墓中翡翠应为真翡翠,而且是汉代通过南方丝绸之路转运到中原的翡翠,汉代已经有翡翠传入,无庸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