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浙江省温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温州国有菜篮子集团原董事长应国权等16人腐败窝案。被告人应国权等被指控犯贪污、挪用公款、私分国有资产、受贿等4个罪名,其中贪污额达2.2亿多元,涉案总金额达4亿余元。(2011年12月21日新华网)
从中国社会科学院昨日在京发布首部《反腐倡廉蓝皮书》看,腐败主体从个体向集团化蔓延,窝案串案方向快速发展。
构成腐败问题的主要方面,着重体现在一是党政一把手权力太集中,监督难的问题仍然突出;二是小官大贪,与人民的距离越来越远;三是涉及土地征、拆迁、学校乱收费等损害公众利益的问题屡禁不止;四是问责制度的执行停留在原始时期,可操作性很差,导致部分制度执行者涣散软弱;五是举报体系不严谨,打击报复时有发生,妨碍了举报人的合法权益,伤害了举报人。
一方面,我们应该看到,从众多腐败案中可以总结一个共性犯罪,就是哪一个腐败案例,都与权力滥用、职务犯罪有关。权力的庇护成为官官相为的利器,权力成了其偷梁换柱的幕后推手。万恶之源皆因“贪”。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我们退一步讲,君子爱财,至少也要讲一个理吧。
可是在我们现在的官场生态圈中,凡官不贪几乎荡然无从了,温州的应国权案件足以说明腐败的群体化趋势已经成了威胁党和人民利益的最大问题。
从另一个方面看,腐败的窝案大多与权力寻租,权钱交易,权色交易有很大的关系。然而导致这些腐败诟病的罪魁祸首既有贪腐之心有关,最重要的还是权力监管中的问题。要细分析,还是组织人事选拔、任用、招录中的问题不断作怪,明明不能成为率用的对象,却通过权钱交易,权色交易成为合法的录用理由;明明是手握重拳贪腐心态导致的祸国殃民事情,却总要为其导演成所谓的批条子事情,最可笑的是,明明是为了阿谀奉承,却总要说成是某某领导的授意。可见这样掌管一个部门事情的人是如何执行党和政府政策的?
要铲除腐败,不仅是党中央的坚定立场和坚决态度,而且是人民期盼的事情。讲官德,首先要解决组织人事部门在干部任用上的不合理问题,反腐败就要用高压态势处理腐败官员,不能隔靴抓痒,要动真格,要发动人民群众的力量治理腐败事件,要保护举报人的利益,通过揭发批判和深入斗争,铲除腐败事件和人,还人民一个公平。
因此,反腐败仅有制度和纪委,我看不行,只有依靠广大人民的力量,才能彻底铲除官员腐败的毒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