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故里的编钟响彻古今、风靡世界
——文化汉江考察日记之十四
第八届湖北省政协副主席 省荆楚文化研究会顾问 杨斌庆
二O一一年十一月三日下午随州市
我们来到随州厉山炎帝神农氏故里,一座高45米的巨型炎帝朔像蔚然矗立,他的面目慈祥而坚定,目光炯炯地看着远方。
神农炎帝诞生在随州厉山,他不畏艰险踏遍襄阳、谷城、神农架山山水水,降青牛,收药狮,斗群蛇,尝百草,发明医药;始作耒耜教民耕作;制麻为布,制作衣裳;削桐为琴,结丝为弦,作五弦之琴。他启发了人们的智慧,创造了人类的文明,体现了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无私奉献的拼搏精神、兼收并蓄的开放精神,对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贡献,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祖。为海内外世界华人所尊重。1987年12月美籍华人王德樵远涉重洋、万里寻根到随州,把一幅用重金从美国华冈博物馆购出的炎帝神农画像送回厉山,圆了他一家三代人的心愿。台北“炎帝神农姜氏宗亲会”常务理事
农历4月26日是炎帝神农诞辰,随州每年此日举办隆重的纪念活动。1993年由湖北省文化交流协会、襄樊市政府、随州市政府共同举办的“中国湖北烈山炎帝神农节”上,全国政协副主席钱伟长专程赴会,并赠送“和平统一鼎”,由我代表举办方接受这一礼物,至今还留有珍贵的照片。
随州古代的季梁大夫“民为神主”的思想,是中国民本精神之滥觞。早于孔子200年的季梁在公元前706年针对随侯重神轻民思想,提出了“夫民,神之主也”的思想,这是对我国进入奴隶社会以来占统治地位的天命思想的大胆否定。对当今社会也具有重要意义,以胡锦涛为首的党中央把“以人为本”作为重要的执政理念。
随州1978年出土的“世界第一钟”曾侯乙编钟震惊了世界。全套编钟65件,竟有2562公斤重(横梁立柱除外),每钟竟能“一钟两音”,乐律学的十二律竟与现在的钢琴一致。编钟融塑、雕、刻、镂、漆、画、嵌、错等各种工艺技法于一体,用高纯铜、铅、锡原料配比铸成,堪称世界之最;而且墓中共有另外七种60件乐器,包括吹奏、弹拨、打击乐器是中国乐器史上空前大发现,演奏起来总共至少需要30人,可算是一支整齐庞大的古代民族大乐团。
曾侯乙编钟出土时,我正在随县担任县委副书记,我还记得当时人山人海参观现场的动人情景。现在已经成为湖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每个观众能不为我们民族如此灿烂辉煌的伟大文化而骄傲吗?
曾侯乙编钟不仅感动中国,而且风靡世界。1992年为庆祝中日邦交正常化20周年,编钟首次走出国门,在东京展览演出时,每天为观众演奏八场,演奏“楚商”、“樱花”、“四季”等名曲,场场爆满,还挤满走廊,令观众陶醉不已。钟声惊动了日本皇宫,明仁天皇皇后也步入演奏厅聆听,并向我方深表感谢。1995年参加“欧洲文化城”盛会也是盛况空前,卢森堡、德、英、法等10多个国家媒体争相报道“来自中国的节目”,神奇的编钟演奏使欧洲观众“极感兴趣”。
随州大洪山在历史上颇负盛名,因为它是我国享有盛誉的佛教丛林,禅宗分支之一的曹洞宗发源地,唐以后陆续在山林中建寺庙26处,房屋999间。善信和尚为百姓祈雨砍下自己双足,唐太宗赐名“慈忍大师”法号,以后各朝代皇帝都赐名赐额,使大洪山的佛教与武当山的道教并峙齐名。
由于战火破坏,大洪山寺院曾一度倒塌荒废。2001年应随州市委统战部礼请,比丘尼彻慧法师来洪山禅寺主持。为了化缘筹资复建洪山禅寺,她走南闯北,同佛界、政界、商界、学界许多知名人士广结善缘,三山五岳广种福田,花三个冬春终于筹措起来。一座飞檐斗拱、雕龙画凤的寺院终于建成,“大洪山精金壮观天下”,开光盛典时,万人齐聚,盛况空前。彻慧法师还通过省委书记李鸿忠的介绍,争取到了深圳本焕老和尚的支持,在大洪山顶建起了金顶。
随州历史文化如此厚重,是因为她处在一个特殊的地理位置上。随州、襄阳的大洪山和桐柏山之间,是一条西北至东南走向的狭长平原,它就是古今南北交往地一条近一百公里的重要通道——“随枣走廊”。它与汉江流域的水上通道相平行,共同成为水陆两条沟通南北的大动脉,共同承担起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的交流与融合的历史使命,使有着广袤国土的中国文化多元融合、延绵发展5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