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经费:270万:1.6亿 检验出为人民服务的成色


  我国地震经费仅有1‰用于预报。国家地震局公布的一年经费细则显示,该局一年用于地震预报预测的费用为270万元。而用于住房公积金的费用为7166万元,购房补贴为8678万元,行政运行为1 .8亿元。民众有这样一个感觉:自己缴的税大多用来养政府工作人员,却没有用来为自己提供应有的服务。

  (《第一财经日报》12月1日)

  预报地震不能只出点“零花钱”

  一方面说地震预报是世界难题,一方面又对地震预报经费“抠鼻子挖眼睛”,这实在让人难以理解。是经费不足吗?显然不是,看看国家地震局的账本吧,“地震事业机构”需要支出7.2亿,“行政运行”需要花1 .8亿,“住房保障支出”则需要1.6亿……和地震预报预测相比,行政、住房这些问题孰轻孰重,相信每个人都一目了然,可国家地震局偏偏不当回事。怪不得有网友愤怒地说,我们的纳税人花费24亿的血汗钱,不但没能获得应得的地震预报预测服务,反而养了一大帮闲人。

  网友的话也许说得有点重了。数据显示,国家地震局共有下属单位46个,包括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地震局,5个研究所,1所高校,1个出版社和9个直属单位,在职和离退休职工总数超过21500人。要养活这么一大家子人,要让系统所有机构都能正常运转,不花一点钱是不行的。但需要指出的是,国家地震局毕竟不是福利院,国家设立地震局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预报预测地震,而不是“养人”。如果把绝大多数的经费拿来“养家糊口”,却只拿0.1%的经费来干活,那显然是舍本逐末,辜负了人民的期待。□王孝武

  270万:1.6亿检验出为人民服务的成色

  270万与1.6亿的巨大落差,虽然不能简单地加以对比,却不失说服力和代表性,它清楚地告诉我们,部门总预算中,有多少流向了行使公共服务职能,有多少则流进了职员福利的“腰包”。畸低的因公支出与畸高的住房福利,恰恰说明有关部门在主导思想上,是尽心尽力为人民或者纳税人服务,还是不遗余力为自己的利益服务。难怪大家总在质疑,为什么我国的地震预报远古时代就领先,如今投入并不少,预报水平却似乎已失却了优势,原来,真正用于专业领域的投入太少,绝大多数的经费开支让行政成本和单位福利给挤掉了。

  显而易见,国家地震局经费账引发的超强度围观,不但说明政务、财务公开透明,加强公众监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更给我们对今后的预算制度改革提了个醒,那就是:不但要崇尚节约精神,尽可能压缩预算开支水平,更要重视经费结构的调整,使之日益趋于科学合理,特别是有必要大刀阔斧地“扩公”、“压私”,确保服务功能提升和服务水平提高,不然,执政为民宗旨成色能有几何,公众又怎能不对有关部门的待遇和作风质疑、再质疑?!□范子军

  地震经费:旧闻何以开“新花”

  有关地震经费的这些数据,本是去年的旧闻。去年没有引起关注,今年反而引发争议,个中原因值得反思。有几点是肯定的:一是,由于信息不透明,或地震经费淹没在其他部委的经费信息中,去年没有引起舆论注意;二是,网络时代信息搜集、发布的便捷性,使得旧闻被“翻”了出来;三是,经费的“大头”多用于职工福利,“小头”用于公共服务,必然容易让人质疑。

  显然,相关部门提供的公共服务与“养人”成本是否成正比,存在争议。对于公众而言,养活地震局显然不是听事后报告的,而是很关注事前预报,如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及其破坏性。但公众似乎从来没有听到过地震准确预报,哪怕是地震发生前10秒预报,好像都没有听到过。难怪公众有这样一个感觉:自己缴的税大多用来养政府工作人员,却没有用来为自己提供应有的服务。笔者以为,地震经费支出这样的旧闻之所以开出“新花”———被关注、被质疑,根源就在于行政事业单位职工的福利待遇偏高,而他们所提供的公共服务公众还不满意。□张海英

  来源: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