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吸引外资被赶超意味着什么?


热焦点评(11-30):广东吸引外资被赶超意味着什么?

彭澎接受《南方都市报》采访

 

题外话:广东吸引外资已经落后于江苏、上海,但经济总量仍是全国第一,这背后的因素值得广东“十二五”转型升级认真思考。

 

利关不破得失惊之,难关不破进退失之

20110128  南方都市报

  本报昨日报道广东吸收外资标兵地位被苏沪超过,并落后全国平均水平,引发业界诸多反响。广东缘何吸收外资落后?广东吸收外资有何思路?吸收外资对区域经济发展究竟能产生多大的效力?在未来发展的策略上广东应当如何选择?各界人士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献言献策。

  “03年广东吸收外资就被苏沪地区超过,但是至今广东仍然是全国经济的第一大省,虽然追兵强悍,但是广东经济在各方面依然领先。广东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彭澎向南都记者表示,广东吸收外资增速落后是一个问题的两面,这并不意味广东投资环境优势的丧失,其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是金融危机后广东经济受到的冲击最大,同时广东也由此加速经济的转型,双转移被提到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高度,这过程伴随着阵痛,但是将使广东未来获得更好的发展前景。

资金找项目更为普遍

确实吸引外资对中国改革开放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如今的中国并不缺资金,不仅国家拥有庞大的外汇储备,民间资本也迅速成长。在现实中可以发现只要有好项目就不怕找不到资金,很多时候是资金找好项目,这就是广东吸收外资落后了但仍能保持经济总量第一的原因。彭澎向南都记者表示,原先说外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比例在1/3以上,广东可能高达50%,但现在这个比例估计也在30%-40%之间。

  在彭澎看来,现在的外资来源不仅代表着资金,而且代表着技术、项目甚至品牌,这后者才是外资比许多内资更重要的,只谈资金,由于税收扯平,内外资已无太大差别。其次,广东吸引外资落后江苏上海,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金融危机对广东冲击比较大;广东用地指标更紧张;广东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压力更大;广东转型升级对环境保护的要求更高;以及广东产业层次偏低等有关。从一些企业内迁来看,广东在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方面已经没有太大的优势,广东的产业层次上低于长三角,在劳动力成本上低于内地。

  除了上述转型背景的因素,广东省外经贸厅通过调研对比粤苏两地发现,两地对对外开放认识程度的不一也是广东外资落后原因之一。《报告》显示,近年来,由于政策的调整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对吸收外资的不同看法逐渐多了起来。有的地方只看税收等直接效益,不看间接效益,认为外商投资企业增加出口还得补贴退税,排斥甚至拒绝外资。有些部门和干部小富即安,还有的地方认为本地发展基础薄弱,条件不成熟,对招商引资信心不够。对吸收外资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对吸收外资态度不积极,不出台配套措施。

  苏沪地区经验选择要因地制宜

  省外经贸厅调研认为,与北京、上海相比,我省广州、深圳等龙头城市在人才资源、生活居住、文化娱乐、子女教育等人居环境方面与国际化不够匹配,国际教育学校等国际化环境建设还十分薄弱,而这恰恰是大型外资企业投资决策关注的重要因素。

  省外经贸厅建言:当前国际和国内不同地区集团化的趋势都在加强。构造区域性发展优势,解决好区域内相关地区间的分工与协作,产生联动效应未来产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构建广东招商引资和外资转移的区域合作平台,对于广东增创新优势、再谋大发展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第一要充分发挥粤港澳合作平台的优势。积极落实《粤港合作框架协议》,继续加强服务业合作,联手推动在粤港澳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加快规划建设广州南沙新区、深圳前后海地区、深港边界区、珠海横琴新区、珠澳跨境合作区等合作载体。第二,积极落实《珠江三角洲产业布局一体化规划(2009-2020)》,积极引导外资向优势地区和重点产业集聚。第三,加大双转移工作力度,发挥有形之手的作用,推动资本、技术、信息、人才等加快向珠三角周边地区和粤东西北地区梯度转移。各地市政府在制定利用外资规划时,要相互协调,统一税费、社会保障制度和劳动用工制度,保障投资者和经营者的平等待遇,协调跨行政区重大项目建设,降低产业转移的摩擦成本。要建立合理的补偿机制鼓励企业迁移。

  其实,全国各地的各种吸引外资的规定大同小异,关键还是要看比较优势,政策面可优惠的空间很小尤其是税收。彭澎表示,广东首先要找到自己产业发展的方向,这才是吸引外资的根本。而广东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地区差异太大,完全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吸引外资,或者说不适合珠三角的外资可以转移到粤东西北地区。

  那么粤东西北地区准备好了吗?彭澎认为,现在来看,仍然存在问题,一些产业转移园并没有体现出产业战略转移的方向。其次用地规模有限考验各地的勇气和眼光。这也是广东降低增长率,提出重点的加快转型升级的用意。再次,民工荒的出现、大幅提高最低工资标准,都对转型升级形成了倒逼机制,各地要引导产业、企业适应这种发展方向。总之,当新兴产业成为方向选择,当土地不致成为困境,当工资水平能吸引较高素质劳动力,广东才能迎来一个新的吸引外资的高潮。

  打造外资聚集主体是关键

  吸收外资的政策涉及到外经贸、国土、建设、工商等多个部门,更重要的是各地吸收外资的主体均为产业园区,广东吸收外资增速下滑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广东各个园区在吸收外资方面乏善可陈。广东省政府一位不愿意具名的官员向南都记者表示。

  这方面的先进典型如大旺肇庆高新区做得比较成功。其成功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之际,大旺早已把招商引资的目标锁定在国际新兴产业和高端产业。大旺高新区相关负责人向南都记者表示,2010年,通过深入实施产业招商、大项目带动战略,主动承接国内外高端产业转移,引进了投资总额131.9亿元,另一个投资额近200亿元的大型装备制造项目也已签订框架协议,并落实了达利集团、南达电器、南玻集团等一批投资超20亿元的大型优质项目,引资总额达500亿元,同比增长3倍多。

  外经贸厅调研报告显示,江苏虽然在吸收外资上处于后发位置,但江苏是最早认识到开发区建设重要性的省份之一。自1986年就颁布了《江苏省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条例》,到目前为止,江苏共有各类开发区138个。为加强对开发区的规划管理,江苏省由外经贸部门(现为商务部门)统一管理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旅游度假区在内的各类开发区。

  必须全力打造外资集聚的园区载体,形成多点支撑、多元功能、多重选择的产业承接基地。省外经贸厅调研组建议,在土地、资源约束不断加强的现阶段,必须实行集约化招商,突出重点发展园区的建设和招商。必须加快高水平园区载体建设,提升园区对外资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加快打破区域限制、部门限制,加强协作,在政策共通、信息共享、功能延伸、管理体制等方面尽快取得突破。在此基础上,以产业链、配套链、服务链为纽带,建立珠三角与东西北产业转移园之间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协作机制,延伸政策效应,实现联动协调发展。

  地理纵深

  中国区域经济版图面临重划

  吸收外资的竞争实为区域经济之争

  国际上,当前世界经济格局正处在大调整大转变之中,世界产业版图步入重新划分的时代。世界各国都在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抢占竞争的制高点。在国内,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的正在重新配置与流动,企业和投资都随着生产要素的区域流动而进行区位的再选择。省外经贸厅调研认为,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在内的中国企业的地域分布将重新洗牌,中国区域经济版图也面临重新划分。

  在这一过程中,长三角与珠三角相比,活力更足,竞争力更强,得改革开放先机的我省相对失色。外经贸厅的报告发人深思。我省只有主动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科学把握世界产业发展和转移的规律,充分利用国内外一切有利条件,健全国民经济体系、促进产业升级,才能与时俱进,不断完善自己。

  通过对比苏沪等地与广东的相关政策,省外经贸厅建议,把利用外资工作纳入对市县政府的综合目标考核。充分激发和调动各级干部做好外资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议省政府实行招商引资地方政府一把手负责制,每年对珠三角、东西两翼和山区利用外资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评优争先和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资料来源:广东统计年鉴,广东省外经贸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