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观察:"城市病"猛于虎 中国城市化不能"大跃进"


  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成为一种强大的信号:在产业革命的推动之下,中国必定要从农业社会变为工业社会,并进入到信息社会或后工业社会,这要求我们探索出一条基于中国国情,有别于传统工业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追求的工业化不能把工业增加值作为唯一的价值诉求,而是要做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并且,实现这几方面的兼顾和统一。与此同时,还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将高新技术渗透到各个产业中去,凸显信息产业的优先战略地位。还要从我国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不平衡、城乡简单劳动力大量富余、虚拟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善且风险较大的国情出发,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最后还要发挥科技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依靠教育培育人才,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使得经济发展具有可持续性,为新型工业化提供可靠根基和基本的支撑力。

  无论是超经济的城市化还是过度的乡村工业化,必然引发社会病即我们常说的“城市病”,在一定原因和条件作用下,以人为核心要素的城市有机体出现平衡发展失调而导致各种严重的不健康状态频频出现。从现实情况来看,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城市病与其他国家的并无多少不同,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而城市的基础设施、生活服务设施及就业机会等等不能很快适应和满足井喷式的人口增长而带来的需要,引发了包括住宅紧张、道路拥挤、失业率上升、环境污染恶化等问题在内的“外部不经济”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