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10%大米镉污染应有官方回应


10%大米存镉污染应有官方权威回应
杨于泽

 

  有媒体报道,多个研究团队采样调查发现,国内10%的市售大米存在镉超标,更严重的是铅超标,部分食用者已出现中毒症状。昨天又有媒体采访参与研究的某专家,他安慰大家,不是所有的大米都是这样,大家不必恐慌。
  但仔细品专家的安慰话,人们不仅不能放宽心,反而更加不放心。专家说,镉中毒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都市人目前大米的食用已经达不到中毒的量了。原因是都市人吃“百家饭”,你不可能那么倒霉,买回来的米都重金属超标,也不可能餐餐吃含镉大米。也就是说,重金属超标的大米不假,但在大米与饭的汪洋大海里被稀释了。
  专家的话,是每天吃饭的人的安慰剂,但不符合公共理性。按照食品安全制度,重金属超标的大米就不能进入市场销售。我们不能因为三聚氰胺奶粉占市场上全部奶粉的比例很小,就给少量三聚氰胺奶粉出路,让它们汇入安全奶粉的汪洋大海。我们也不能因为化工厂虽然排污,但不足以使长江水毒死流域内居民,就放纵化工厂排污。无毒稀释有毒,是一种侥幸心理。
  现在,专家公开说10%的市售大米存在镉超标,也有专家对相关报道的回应,独缺政府方面给说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安全与环境》、美国《环境健康展望》等权威杂志上,虽然有专家出来安慰了公众情绪,要大家不必恐慌,但相关结论不同于“传言”,更不是造谣,应引起官方高度重视。也许有关方面需要组织专家论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但起码要告诉公众:你已经注意到了有关报道,并且给予了重视,没有漠视。
  在政府公共关系方面,我们吃过亏,得到过很多教训。当初媒体曝光三聚氰胺,有关方面没当一回事,最后全国人民知道事情真相,拒买国产奶粉。到现在,仍有很多人不信任国产奶粉,最近有报道,很多内地人到澳门买奶粉,居然弄得澳门人买不到奶粉。这种情况,主要应由本土企业自负其责,但政府轻忽问题、对相关报道反应迟钝,也难辞咎。
  若是现在问,有关方面到底注意到了大米重金属超标之说没有,恐怕我们谁也心中没谱。我们以常情度之,觉得他们应该注意到了;但有关方面不置一词,照他们旧有的习气,我们又担心,他们有可能没当一回事。如果是嘴上不说,行动上重视,倒也好。但如果公权力可以避开与公众互动,搞封闭运行,它就可以真的什么都不当一回事。
  回应10%大米重金属超标是一件难事,难就难在光说知道是不够的,紧接着回应,从逻辑上讲就得有行动。如果专家们的研究结论不实,有关方面断然否定,倒很简单。问题是,专家们的结论很可能是可信的,对于政府来说,就自然衍生出一个治理对策问题。但再难政府也必须直面,处理公共难题,正是政府份内的事。
  公众要求政府回应是非常合理的,他们可能的种种担忧也是合理的。因为回应难,有关部门就喜欢不置一词;也因为可以不回应,自然就可以不当一回事,偷得一日一月一年之闲。但危机往往蕴于这种沉默中:大家都要吃饭,结果大家都没有安全感。既然10%国产大米有毒,大家将来干脆不买少买国产大米,则本土农业的危机已经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