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范围收入不平等的启示(1)


 
 
世界范围的收入不平等表现在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国家之间的收入不平等;第二个层面是一个国之内的收入不平等。中国要致富,与第一个层面的问题有关;中国出现了严重的收入分配不平等,表现为第二个层面的问题。解决中国的这两个层面的问题,就不能不研究世界范围收入不平等的历史趋势和规律。
人有贫富,国有强弱,是当今世界普遍现象。实现美好生活的目标没有普降人间。无论是谋求人人平等的乌托邦,还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世界大同。距离我们都很远。用理论家的语言,这叫不平衡发展规律在起作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一条客观规律。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价值规律和剩余的价值规律的作用,各个企业、各个部门、各个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力量和经济发展速度是不平衡的。他们研究这个规律是为了说明不平衡会导致强国为瓜分殖民地而爆发世界战争。一些西方政治经济学学者也在研究这个规律。他们把注意力放在国家之间的经济实力对比方面,从地理大发现的14世纪开始评说不平衡发展的历程,以论证西方优越论是正确的。以发展经济学的角度研究不平衡发展规律,不但侧重于国家之间的经济实力对比,也探索人与人之间的收入分配不平等。本文的研究主要吸取了发展经济学理论的可借鉴之处。
  工业化进程的不平衡发展规律
  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谋求丰裕生活的人类本性演变为追求国家之间经济实力的消长。国家之间的不平衡发展体现在经济水平的差距上;出现了差距,落后的国家就立下赶超先进国家的目标。当人们对传统的衡量方法司空见惯的时候,经济学家们却在争论究竟用什么指标来衡量一国的经济实力。在争论中,人们发现这是一个极其复杂而又众说纷纭的问题。国际多边经济机构、政府和学者都在研究这个问题,衡量指标也越来越多。由于设计指标的角度不同(如从物质财富的角度,还是从人力发展的角度),所用的计算方法不同(如在计算国内总产值或国民总产值时, 是用市场汇率,还是用购买力平价法),科学地评价这些指标的客观性很难。当世界各国都在用国内总产值衡量经济实力的时候,许多人没想到它只是工业革命之后才出现的经济指标。翻遍20世纪之前的历史记载和经济学论著,有谁发现了有关国内总产值的文字?亚当·斯密提出了国民财富理论,但他不知道何为衡量国民财富的具体指标。直到20世纪20年代之后,宏观经济学和相应的经济指标——国内总产值才被分别用来分析和衡量一国的经济实力。近20年来,经济学家研究经济发展历史,计算出200年来的世界经济总产值增长情况。 2001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经济学家麦迪逊计算出公元0年以来近2000年的世界经济增长数据,为研究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提供了依据。但是,我们不应忘记,以人均国内总产值衡量一国经济实力是历史的产物,即工业化的产物。
  国家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是从从就有的。
  当经济增长速度非常缓慢,人均产值的世界平均水平很低时,各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差异很小,国家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很低。人类曾经经历了漫长的经济停滞时代,也经历了漫长的各国经济水平相对趋同的时代。
  公元0年到1000年,农牧业是主导产业,耕作技术进步缓慢。人口增长几乎停滞,从2.3亿增至2.7亿,一千年只增加了4000万人;经济几乎无增长,世界总产值从1025亿美元增加到1678亿美元,一千年只增加了650亿美元。中国的人口规模、经济规模和人均产值均居世界首位,为450美元。在这个时代,国家之间的收入差距很小,西欧国家最低,为400美元。在那个时代,民族国家只在一部分地区形成,它们之间的生产力水平相差无几,无国家之间的经济趋同可言,赶超更不存在。
  物质财富匮乏条件下的平等不是人类的理想。,但是,当物质财富变得丰富之后,却出现了有违人类本性的不平等。国家之间经济水平差距拉大始于西方国家进入工业革命时期。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走上了非工业化道路,只有少数发展中国家赶超有所成就,是因为它们的工业有所发展。
  从1700年到1820年的120年期间,英国进入工业革命时期,制造技术突飞猛进,世界经济进入从缓慢增长转向快速增长的过渡期。1820年,人口突破10亿大关;世界总产值接近7000亿美元大关;人均产值达到667美元。此间,国家之间的收入差距又有所拉大,但并不显著。收入最高的是西欧国家,为1232美元,最低的是非洲国家,为418美元(比公元0年的425美元还低)。
  从公元1820年到1913年,西方国家全面进入工业革命时代,工业技术在全球扩散,世界经济进入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快速增长时期。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是前一个时期的三倍。此间,世界人口增加到18亿;世界总产值达到27000亿美元;人均产值达到1510美元。工业化和快速增长带来的是国家收入差距迅速拉大。最高的是美国,为5301美元,最低的非洲国家只为585美元。
  1913年之后,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和30年代经济危机的破坏,世界经济又一次进入缓慢增长时期。由于美国未受战火破坏,带动了世界经济增长,1950年,世界人口达到25亿,世界总产值达到53000亿美元,人均产值增加到2114美元。美国的人均国内总产值达到9561美元,而非洲只为852美元。国家之间的收入不平等进一步扩大。
  经过战后恢复,从1950年开始,世界经济开始了第二次快速增长时期
  70年代之后,发达国家开始转入工业化时期,一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加快,经济增长提速。到1973年,美国的人均国内总产值达到16689美元,非洲达到1365美元,但两者的差距拉大。1998年,世界人口达到60亿;世界总产值达到3400000亿美元;人均产值达到5709美元。世界经济增长速度高于上一个百年,国家之间的收入差距程度更大。最高的美国为27331美元,最低的非洲国家为1368美元差距进一步拉大。
  按照占美国的人均产值比例衡量,西欧国家从1950年的48.0%增加到1998年65.6%,不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从9.6%增加到20.1%。拉美国家从26.7%减少到21.2%,东欧国家从22.2减少到20.0%。(见表2)。 可以看出,除东亚之外,其他发展中国家与美国的经济差距拉大。
  对20世纪后半期的世界收入平等状况,西方经济学家持不同看法。有人认为不平等程度在减轻。 但是,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研究,用不同的标准进行衡量,得出的结论是不同的。
  第一,使用每个国家的人均国内总产值为衡量指标,而不论该国的人口多少。这种方法只衡量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如果把国家之间的人均国内总产值差距以基尼系数表示,此种不平等程度从1960年的0.470轻微地下降到1980年的0.458,1998年则大幅度地升至0.535,说明80年代之后国际不平等程度不断加剧。
  第二,以人口加权的人均收入水平衡量国家之间的不平等。以基尼系数表示,此种不平等程度从1965年的0.556下降到1980年0.537,1998年进一步降至0.501,下降了3.6个基本点。以此衡量,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大幅度下降。不平等程度也比以简单的算术平均法得出的结果要轻。这是因为,中国人口众多,以人口熟练加权计算,增加了中国对减轻国际不平等的作用。1980-1998年,以基尼系数衡量,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人均国内总产值的差距缩小了3.6个基本点,恰好与世界不平等程度减轻的程度一致。
  第三,不是以国家,而是以每个人为衡量单位,实地调查不同国家的个人生活开支,计算出富人和穷人不同的可支配收入的多少,以说明世界范围内的富人与穷人的贫富差距。以基尼系数衡量,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程度从0.625上升到0.659。以此计算出的贫富差距比前两个方法更大,因为它不但包括了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也包括了一国之内的收入分配不平等。中国和印度作为世界人口大国,在以个人计算的世界收入分配中的作用不是表现在减缓不平等,而是加剧了不平等。在这个方法中,国家之间的不平等转化为个人对生活水平的感受,说明了世界上的每个人在世界收入分配中的地位。
第四,在上述方法的基础上,重新划分地区和国家级别,进一步分析世界不平等。第一组为生活在富裕国家的人,占世界人口的16%,平均收入为10919美元,第二组为中产阶级,占世界人口的8%,平均收入为4609美元,第三组为生活在穷国的人,占世界人口的76%,平均收入为1171美元。这三组国家的基尼系数分别为0.344、0.462和0.494。这说明收入越低的组别内部的不平等程度越高;反之,收入最高的第一组的不平等程度最低。这个计算结果说明,世界不平等与穷国内部的不平等相关性很大。解决国家之间的收入分配不平等,首先要着眼于解决一国之内的收入不平等。那么,一个国家的经济总量赶超就不能缓和世界范围的不平等。中国要对世界做出贡献,必须面对自己国内的收入分配问题。(未完,待续)
本文是为回应中科院何传启研究员的现代化科学而再度发表的。关于对何传启的现代化科学短评,请见以下文章:
 
问中科院专家:现代化科学是什么?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传启建立了一门新的科学——现代化科学。何传启提出,现代化科学为现代化建设和国家发达提供了原理和方法。它不仅是一门新科学,更蕴涵一个新希望——国家发达不是梦,民族复兴有科学。于是《中国青年报》报道的题目是中国跨进发达国家行列不是梦。此报道一出,不少网友提出批评。究竟应该如何看待现代化科学,事关中国人民的福祉,不能不把它搞搞清楚。
关于这个新科学的界定,何传启说:现代化科学是关于现代化现象的一门新兴科学,是关于18世纪以来人类文明的世界前沿、国家发达和国际竞争的一门交叉科学;它大致有三层含义。首先,现代化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是关于现代化的事实、特征和规律的知识体系。其次,现代化科学是一种社会活动,是关于现代化现象的科学研究活动。其三,现代化科学是一种思维方法,是从事现代化研究的理性思维和方法。所以,现代化科学既是一门交叉科学,也是一门应用科学,还是一门综合科学。
读了半天,笔者也没有搞清现代化科学是什么。任何一门科学都是通过人的思维从事科研活动形成的知识体系。何所说的三个层次毫新义。难道冠以现代化一词就自然形成一门新科学?这段话唯一比较具体的文字是国家发达和国际竞争。然而,这早就是经济学的老话题,谈不上是新科学。
关于这个新科学的意义,何传启列举了三个方面。“从理论上说,是认识和解释现代化现象,探索现代文明的前沿变化和国家发达的科学原理。从实践意义上说,是提供和解释国家发达的原理和方法,包括国家发达的知识、规律、途径和方法等。从它的社会意义上说,则是满足人们对现代化现象的好奇心,比如说为什么有些国家是发达国家,有些国家是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怎样保持发达水平?发展中国家如何才能成为发达国家,等等。”
费了这么多笔墨,何传启只告诉了读者一句话,现代化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发展中国家如何能够变成发达国家。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发展经济学早就回答了这个问题。何传启“创造”的现代化科学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何传启还说,现代化科学的社会意义在于满足人们对现代化现象的好奇心。建立一门新科学是为了满足好奇心,这也太不严肃了吧。
既然“中国跨进发达国家行列不是梦”,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呢?关于中国如何更快地进入发达国家的行列,何传启给出了这样的答案:“党的十六大提出在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全面小康有十项标准,其中的两项标准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0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000元。”“到2020年,城镇约有3000万人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18000元,农村约有1.4亿人的人均纯收入低于8000元。也就是说,他们的收入水平没有达到小康标准。当记者问道“实现全面小康会有缺口,怎么办?”何传启回答:“对人均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0%~20%的家庭提供帮助,其中农村是10%,城镇是20%。就是说在农村里,如果你的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0%,国家就会给你提供爱心帮扶;在城镇里,如果你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0%,国家会给你提供爱心帮扶。农村和城镇不同,因为城镇有个房租问题,成本比较高。为此,我们提出三项措施:一是发放年度小康券;二是提供教育帮助,包括免费义务教育,高中和大学助学金;三是提供免费大病医疗保险,避免因病致贫的现象。一是生活帮助,二是教育扶持,三是社会保险。”关于年度小康券的设想的,何传启说 :“有效期为一年,一次性使用;它的适用范围是:仅限于购买生活用品和农用品。”
在这三项措施中,只有一项是何传启的“创造”——发放年度小康券。难道这就是现代化科学的“新意”?难道这就是实现中国跨进发达国家行列梦想的措施之一?难道靠施舍小康券”,靠爱心帮扶,中国就能发达起来?
纵观何传启对现代化科学的说法:开始时,口若悬河,试图表达出实现现代化的雄图大略。结尾时,小里小气,以区区小康券”让穷人购买生活用品和农用品。这只能实现温饱目标,离现代化还远着呢!笔者实在看不出何传启“创造”的现代化科学是新科学,倒更像伪科学。
何传启身为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应该算是中国研究现代化的权威专家。按照他设计的科学之路,中国无法实现现代化。所谓现代化科学的提出,起码说明两个问题。第一,中国学术界必须整肃学风。把花了国家大笔钱制造的伪科学扫地出门。如果任由伪学者横行,中国的现代化就可能成为空想。第二,中国现代化的根本出发点是人的现代化。不解决人的福祉问题,空泛的谈论国家层面的现代化,犹如让老百姓雾里看花。现在,挡在中国现代化道路上的拦路虎是贫富差距悬殊。扫除拦路虎的办法是大幅度提高劳动者收入,大幅度增加国家的社会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