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有句童谣说,“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灯。”也就是说,正月十四这一天,已经到了老北京人观灯的最好时间了。当然啦,有钱的人家儿,不仅要观灯,还要选购灯笼,搭盖灯棚呢。当然啦,在那个时侯,“灯”和“谜”是分不开的,有灯必有谜,所以称“猜灯谜”。
说起来,“猜灯谜”其实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起源于春秋战国,最早由谜语发展而来。谜语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
每逢元宵节,老北京各地都会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故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元宵节期间,一般都是把谜条贴在花灯上或挂在拉绳上,猜中者有奖。有的店铺也张灯挂谜,还特意标出奖品,“如有猜中者,奖苹果三千”,当猜中者上前领奖时,奖品不过是一只苹果上插着三根牙签,以此增添欢乐气氛。灯节上的谜语一般都是通俗幽默,趣味性的。如,谜面为“八戒洗澡”(打一肉食名),谜底是“猪下水”。
关于元宵节的“灯谜”,有很多脍炙人口的故事。
传说,被称为“父子双学士,老小二宰相”的清代安徽桐城人张英、张廷玉,皆能诗善对。有一年元宵佳节,张府照例张灯挂彩,燃放鞭炮。老宰相出联试子“高烧红烛映长天,亮,光铺满地。”小廷玉思索时听到门外一声花炮响,顿时领悟,对曰“低点花炮震大地,响,气吐冲天。”对仗工整,天衣无缝,堪称妙对。
又传说,传说明成祖于某年元宵节微服出游,遇一秀才,谈得颇投机。朱棣出上联试他才情,联云:“灯明月明,灯月长明,大明一统。”那秀才立即对出下联“君乐民乐,君民同乐,永乐万年。”“永乐”是明成祖年号,朱棣大喜,遂赐他为状元。
唐宋之后,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历代人们除游灯市外,又有迎紫姑祭厕神、过桥摸钉走百病等习俗,有击太平鼓、秧歌、高跷、舞龙、舞狮等游戏。
此后的元宵节,开始于“闹”这个字连为一体,被称为“闹元宵”。 不闹就不能称其为元宵节。夜幕来临,无论城市乡村,南方北方,街上院内,到处张灯结彩犹如白昼。人们扶老携幼,拥向街头,观彩灯,猜灯谜,放烟火,听音乐,看杂耍,热闹非凡。这就是元宵节与其他传统节日的区别:其他传统节日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的,而元宵节则是一个全民同庆的欢乐节日,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狂欢节”。有一首《上元诗》真实地描绘出了想当年老北京的元宵之夜:“满城灯火耀街红,弦管笙歌到处同。真是升平良夜景,万家楼阁月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