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编制“人头化”惹的祸
李国芳
最近,“吃空饷”消息满天飞,无非都是体制内人员(即所谓的编制内人员)不上班却照样拿公民的“血汗钱”,说到底都是编制“人头化”给予的特权。
一些地方将编制简缩为“人头”,编制“人头化”。其实,编制不是“人头”。通俗讲,编制就是是职数、职位和职责三位一体,不可偏颇、或缺。职数是确定内设机构和职位数量的,职位是确定具体职务和岗位的,职责是确定工作任务和相应责、权、利的。“人头”则是指“职位所对应的具体某个人”。
编制“人头化”,核心就是给予所对应的具体人一些特权,比如高于当地一倍甚至几倍的工资、低于当地商品房价格一半甚至更多的住房、远低于社会入托费用的公办幼儿园、退休后相当于企业退休职工几倍的退休工资等。
由于编制“人头化”了,不管对应的人员上不上班,工资都可以照发、照拿,就不足为怪了,所以才有《中国青年报》报道,福建省龙岩公务员江进祥9年未到岗上班,工资照发,简直让人对这样的公务员羡慕与妒忌得要死——特别是那些领着低工资、低待遇却累得不知白天黑夜的打工仔与打工妹们,恨只恨自己没有“公务员”的命;所以,才有《三湘都市报》报道,零陵区查处教师吃空饷居然有109人,保守估算,吃空饷一年金额至少300万以上。
其实,这可能是冰山一角,只是没曝光而已。
在一些地区教师“吃空饷”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些地区的学校故意留下职数空着,采取临时招用的方式,聘请一些教师任课,导致教师队伍不稳,教育质量下滑,教育部门不得不出面强行整顿。
再来看看社会深恶痛绝的退休双轨制,更能说明这一点,企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由国家统筹发给退休养老金;而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等编内人员则按照在退休前工资一定比例发给退休金。一个是养老金,领取的前提条件是职工本人和单位都要事先缴纳养老保险费,并且规定较长的年限;一个是退休金,编内人员不管是高官、还是办事员,不管是滥竽充数、还是上不上班,只要对应了编制“人头化”,都不用缴纳任何费用,退休后就可以享有高额退休金。退休后,企业职工养老金也就千元上下,而公务员、事业单位编内人员的退休金则一般为几千元,高出企业人员养老金一两倍,甚至更多,引起社会,特别是企业高级技术、管理人员的强烈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