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的“开门红”,并没有为新股带来好运。相反,2011年挂牌的新股,再次出现破发潮。据统计,在截至上周五挂牌上市的16只新股中,有2只为主板股票,10只为创业板上市,4只为中小板新股。而跌破发行价的股票就共有6只,占比近四成,分别为华锐风电、秀强股份、海立美达、振东制药、安居宝、西泵股份。
如果将时间前移至去年11月12日,此后上市的66只次新股中,有21只个股股价曾跌破发行价,占总数的32%,而当前处于破发状态的仍有20只之多。
新股破发已成市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去年1月28日,中国西电开启了新股发行体制改革以来新股上市首日破发第一单,此后的高乐股份、奥克股份也分别于当年的2月3日和5月20日,开启了中小板和创业板的新股上市首日破发的序幕。自此,新股破成变成市场的一种常态。
新股频频出现破发,症结在于“三高”发行。2009年新股发行制度第一阶段改革与去年的进一步深化改革,实际上并没有取得预期中的效果。中国证监会淡化“窗口指导”后大力推行新股的市场化发行,但无论是发行价格还是发行市盈率,都开创了新的“局面”。发行市盈率与发行价格的水涨船高,必然放大新股的风险,事实也正是如此。
为什么海普瑞能以148元的高价成为“史上最贵新股”,为什么汤臣倍建的发行价格会窜至110元?为什么华锐风电能成为沪市主板的“新贵”?为什么新研股份、海南橡胶能刷新中小盘与大盘股发行市盈率的纪录?这一切都偶然的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关于深化新股发行制度改革中的诸如“进一步完善报价申购和配售约束机制”、“扩大询价对象范围,充实网下机构投资者”、“增强定价信息透明度”、“完善回拨机制和中止发行机制”等措施,在新股发行价格与发行市盈率频创新高面前显得很苍白无力。更值得深思的是,新股发行制度改革不仅没有使发行价格与发行市盈率变得更加合理,反而是越来越高与越来越不理性,改革改到这分上,产生的效果完全是背道而驰。
新股破发从多年前的比较罕见,到目前变成常态,其实本是件非常正常的事件。新股破发本不值得大惊小怪,而市场奇怪的则,“三高”发行、频创纪录竟然会成为A股市场的特色。
错误的定位,“重筹资,轻回报”的弊端,决定了新股破发潮必然会出现。以“扩大直接融资”为首要任务的市场,导致了去年A股市场融资额全球最“牛”,同样导致了去年股指表现在主要资本市场中最“熊”的结局。
没有询出合理的新股发行价格,凸显出现行新股发行制度的重大缺陷。新股破发潮的再次产生,新股发行纪录的频频刷新,其实也说明新股发行制度再次进行深化改革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新股破发潮倒逼发行制度再次改革
评论
编辑推荐
14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