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性的建筑理念


幸福建筑:佛性的建筑理念


 

  “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佛说阿弥陀经》

  在现代建筑的理论中,建筑幸福性的概念,逐渐受到重视,哈佛大学的生物学者威尔森(E.O. Wilson)所倡导的“亲生命性”(biophilia)成为其中重要的理念。威尔森的领域是研究舒适度与生理反应、人类进化生态学,及环境心理学。环境对生理与心理状态的影响分析,开始逐渐被运用到建筑物上,“幸福建筑”将是未来建筑的重要思惟。而佛教的极乐世界,可以说是幸福建筑的最佳典范。

  在《无量寿》经中记载,极乐世界的建立者阿弥陀佛,熟知十方诸佛的净土,发起殊胜的四十八愿,要建立法界中最快乐舒适的修行环境。从这个观点来看,阿弥陀佛可说是一位“建筑师佛”,将十方诸佛的净土作了总摄比较,总集其中的优点,建立了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深刻了知环境对生理和心理状态的影响,而将其运用到净土中的各项建筑设计,祈愿大众在身心舒适和悦的状态下,每天“高高兴兴学佛,快快乐乐成佛”,自然圆满成就。

  幸福建筑的两个重要元素,除了“亲生命性”之外,还有“仿生态建筑”。在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里,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具体的呈现。

  极乐世界的仿生态建筑

  在《阿弥陀经》中记载,极乐世界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这些奇妙之鸟,白天及夜晚都唱和着雅音,令人身心愉悦,但这些鸟却不是真实的。佛陀告诉舍利弗:“其佛国土尚无三恶道之名,何况有实!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这些鸟是阿弥陀佛为了让众生感觉舒适,身心柔软,易于受法而营造的环境。

  除了各种珍贵美丽的鸟类之外,极乐世界里处处都有缤纷美丽的宝莲花,遍满整个佛世界,经中描写:“池中莲花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

  极乐净土种满了无量的树木,同样也是七宝所成,有金树、银树、琉璃树、玻璃树、珊瑚树、玛瑙树、砗磲树,这些宝树枝、叶、茎都能相顺相当而不杂乱相斥,彼此光芒相映射,当清风徐来时,就会发出自然相合的乐声。

  当净土中的居民眼睛看到道场树,耳闻其音,鼻知其香,舌尝其味,身触其光,心以法缘,都得甚深法忍,住不退转,至成佛道,而且六根安定,不会因为执着这些快乐而造成后续的烦恼。

  幸福建筑的先行者

  娑婆世界中的日常生活,有种种不足,日新月异的科技,不断提高生活的便利性,让这种缺憾得以补足。

  极乐净土众生的食、衣、住、行,与娑婆世界极为不同。

  首先,极乐世界的居民,并不需经过母亲辛苦怀胎而出生,而是从莲华中自然化生。他们也不需要饮食,不需要为三餐奔波。但如果希望饮食的时候,随着心念即可自然化现。在穿着上,也是心念所及,就会自然出现心所想的美妙衣服。

  极乐世界居民的住宅、宫殿等建筑物,都能随着心意而变化外形、颜色、高度、大小。需要任何珍宝装饰,也都能随意所欲,应念即至。

  极乐净土的生活设施也极为贴心,以七宝建造的浴池,池中有八功德水,清净香洁,不但能疗饥,还能长养内外身心。宝池中的水还会依照使用者的心意,自动调整水位、水温,能使人开神悦体,荡除心垢。

  浴池岸边有栴檀树,花、叶垂布,香气熏人,池上有莲花,大如车轮,不同颜色的莲花闪动各色光明,香气扑人。随着众生的根机所应听闻而欢喜无量,并且能随顺清净,而离欲寂灭,入于真实之义。净土中到处充满自然快乐之音。

  在交通方面,极乐世界的众生都具有神足通,可以在一念之间越过他方佛土,何况是在本国中来往,不需要任何交通工具,自然也不会有废气污染的问题。

  “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这里的众生,没有一切痛苦,只有受用种种快乐,是真正的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深刻了知环境对人的身心影响,善用建筑美学,让众生在舒适的状态下,安心修行,进而开启清明的自觉,可以说是具体实践了究竟的“幸福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