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说明中华科学与西方科学的实验方式不同


                 
《山海经》说明:中华科学与西方科学的实验方式不同
    要写《山海经》与自然国学,首先要说什么是自然国学。提到国学,大家想到的首先是清代国学的概念和范围——中国文化中以“义理考据辞章”三学为核心的文史哲等学术。但是这个概念十分狭隘,根本无法代表中华民族科学“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中通人事”的气魄。更不可能说清国学的起源。根据我的研究考证,全部国学体系均起源于河图洛书,具体说,自然国学起源于河图和根据河图推演出的八卦,后世的所有发现发明都是这一科学体系的花朵果实;人文国学肇始于洛书及由洛书提炼出的五行,五行后来衍生出五常,遂成为中华伦理道德的核心内容。(由河图和洛书分别推演出八卦和五行的过程,详见中国国学出版社2008年9月出版的拙著《中华自然国学纲目》,和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的《中华自然国学丛书》之《易非经》)因此,自然国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自然国学是相对于人文国学来说的,就是指国学中的自然科学。广义自然国学,根据国学的起源,实际就是指中华传统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全部内容。
《山海经》是一部奇书,翻开它,奇伟瑰怪随处可见。《山经》描述了各山的地下矿藏,说明作者有透视能力。5卷《山经》在所有18卷《山海经》中成书最早,内容最写实最可靠,因而价值最高。今天看来,《山经》的作者必是一位奇人,但也可能仅仅是当时的一个普通人。说他是某种程度上可以与佛陀(佛经作者)、黄帝和岐伯(《内经》作者之一)相提并论的奇人,因为,佛经《华严经》《大宝积经》:“身内即有八万户虫。”《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亦如大肠。八万四千虫所住故。”《黄帝内经》不仅描述了人体内今天用先进仪器仍然不能完全探知的经络系统,而且告诉我们中国古代科学家早就知道地球其实是个处在虚空中的天体,《内经·素问·五运行大论》“岐伯曰∶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帝曰∶冯乎?岐伯曰∶大气举之也。”《山经》则不仅说出了远方风物,而且告诉我们各个山脉山峰的地下矿藏,还说出一系列动植物的物性功用,如可以对治人的什么疾患等。说他是当时的普通人或比较普通的人,是因为今天的人类大脑中依然人人都有松果体等曾经功能强大的器官,只不过退化了而已。可以想见,在远古时代,如写作《山经》时期,即使不是人人都有奇异能力,至少也是比较普遍地拥有这些能力。
    相对于《山经》的基本写实,海外四经则多为神话传说,海内四经恢复纪实,大荒四经和最后的海内经记录的基本为民间传说。另外,《山经》以后各卷篇内容中,矿藏不再出现,动植物物性不再说明,且更多使用“曰”,即口气由确定变为不确定。这说明《山经》以后各经与前者距离年代相当久远,且后续各经作者已经不再有远古时代古人较为普遍有的天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