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创新案例引人深思


  与改革开放初期或较早时期相比,目前的中国,许多企业已经具备了在高端技术领域积极创新的能力和条件。有一部分中国企业事实上也正为此作不懈的努力。且举两个成功企业的例子。它们是2010年度全国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获得者,宁波的两家企业。

  例子一,宁波中策动力机电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大功率中速船用柴油机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的第一项目完成人吴杰。吴杰介绍说,“中国是世界第一造船大国,但不是造船强国,配套不行。发动机是船的心脏,很关键。2009年,我国船用大功率柴油机55%靠进口,40%用的是国外专利许可生产,自主品牌不到5%。”这意味着,每年单进口国外主机要付120亿元,还要付专利费,外国企业卖给我们的配件也贵,我们卖到那些市场也有限制。中国花了许多资源,只能赚点手工费。

  吴杰和他的团队从1992年起,把大功率中速船用柴油机的研发作为企业发展核心。2005年起,这个项目正式开始实施。2005年底,这个技术开始产业化了。接着几年,不断推陈出新,一共推出6种机型100来种产品。与国外同类产品比,主要性能指标毫不逊色,价格还不到国外产品的2/3。现在,公司新产品的研发周期从过去的5年缩短到1年,产品供不应求,比现在的房子还卖得火。

  例子二,宁波天生密封件有限公司董事长、“核电站密封新技术新产品及应用”项目的第一完成人励行根。励行根介绍,核级密封垫片,以前世界上只有3家公司能生产这样的垫片,一个核反应堆要有三四千个大大小小的这类密封垫片,进口价格高昂。当我国只能用进口密封垫片时,更重要的还意味着核安全受制于人。

  2009年3月,国外厂商长期在我国核级密封垫片领域的垄断局面被打破。国外了解到中国企业出了这个产品,直接把这个产品价格降了70%来和我们竞争。

  性能是更关键的。从密封效果来说,国外同类产品1年可能会泄漏5滴水,天生公司生产的垫片,5年只泄漏2滴水。而且,国外同类产品的寿命只能靠公式来计算,天生公司的产品却可以在电脑上实时监控,什么时候得检测更换一清二楚,这是独一无二的技术。美国一家公司要求收购天生公司,或者相反,该美国公司要求被天生公司收购,都被天生公司拒绝。励行根认为,我们不缺技术不缺市场,也不需要靠收购来发展自己。收购或被收购,都意味着技术共享,绝对不干这事。(例一、例二摘自2011年1月15日《现代金报》通讯员张彩娜 记者王颖的报道)

  在此仅指出以下几点:

  宁波获得国家科技二等奖的这两家企业,是数量庞大的中国企业的佼佼者,大多数中国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与之相比虽然有较大差距,但其所反映的中国经济和中国企业的现状和新特征,是十分重要的。这就是,整体而言,现在的中国企业与改革开放初期阶段的中国企业相比,在体制上、各类劳动者(包括技术人才、管理人才、一线操作型职工)的素质和能力、设备技术条件、资本实力、盈利水平,都已经有了质的提升。并且众多的私有企业和国有企业都是如此。那种认为现在的中国企业还是只能以生产销售低劣产品维持生路的看法,实际上已经相当严重地脱离了中国社会的现实。

  可以得出结论,改革开放初期众多企业的创业阶段,以低廉价格的劣质产品打开销路、不管现有的法律规则、尽力压低员工工资、先污染后治理等经营方式,至迟20纪末就已经过时了,现在更远远落后于发展着的社会生活和社会生产的实际需要了。但是,现在仍有一部分企业、政府人士、学者、大众,维持着这样的旧思路。

  以极高比例的外向经济,来博取些许微利的产业思路,也已经成了过时的、不合现今中国国情的老套套了。同样地,现在也还有不少企业、政府人士、学者、大众,维持着这样的旧思路。

  什么是中国的支柱产业呢?以高技术、高品质产品支撑的制造业才是中国的支柱产业。快速进步的中国经济,在很长时期都是如此。这一点对于中国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也才真正找准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是必须明确的产业发展战略。相反地,那种认为房地产业是中国的支柱产业之类的说法,不过是迷失于房地产业高度畸形的虚浮增长,极其近视又十分狂热者的一厢情愿而已。

  但是,无论那个企业,要想在高端技术、高性能产品的研发上取得突破,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没有捷径可走。宁波的这两家获奖企业技术创新的历程就是好例子。中策公司从1992年开始研发船用柴油机核心技术及产业化,到获得国家二等奖,就历时近二十年。

  中国企业要真正迈上高水平企业的台阶,只能建立在自己的不懈进取上。与此同时,宏观经济管理方面相关战略的确定、相应政策的支持、社会各界和公众的理解也十分重要。这方面有许多事情要做,并且要持久不懈地实践。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必定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各种痛苦的失败和失误。决不是说说大话、吹吹牛能够成功的,也绝不可能照搬外国就可以成功。企业如此,经济管理部门如此,学者或普通大众同样如此。

  201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