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行业利益不能高于社会公共利益


房地产行业利益不能高于社会公共利益

 

2011年,楼市走向因为严厉的调控而变得充满变数,各类争议成为近期舆论的热点,这背后既有政府、学者、媒体对社会公共利益的关注,也有开发商、房主、无房者、户籍居民、外地居民各类角色对自身利益的表达,利益表达将成为影响房地产调控政策走向的重要因素。两会前夕,房地产行业的相关争议与关注成为最大的热点之一,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限购政策、房产税试点和保障性住房建设。

目前,各界争议最大的话题是限购政策的合理性,以及其衍生出的户籍关联问题。不可否认,在户籍改革的大背景下,限购与“户籍制度”这一变革对象的结合,的确与当今社会的趋势产生了一定的矛盾。在人口流动性加大的背景下,按户籍限购对很多城市居民的现实和潜在利益产生了影响。

不过,近期主流的舆论对此表示理解:过去房地产行业“非正常”利益主导下的畸形发展,积累了诸多公共利益问题。“限购”只是被迫采取的措施。纵使一部分非户籍城市居民认为限购影响了自己的“购房权”,但即使不限购,在过快上涨后的房价水平下,对于很多人而言,这样的“购房权”也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房价甚至还会继续过快上涨。基于这样的现实,限购作为一种特殊的调控手段,短期内不可能退出。

    此外,房产税试点对各方利益所带来的影响也备受关注。房产税的最大受益者是谁?众说纷纭。房产税对于稳定房价的意义和可操作性受到高度关注,公众更为担心的是要避免其成为地方政府牟利的手段,沦为房价的助推手。

    相对而言,争议最少的当属保障性住房建设。过去的保障性住房数量和制度建设均明显滞后,十二五期间,保障性住房建设将大幅提速,这对广大的中低收入人群而言绝对是个利好消息。相对于其他房地产政策而言,公众更关注如何执行,而非讨论加大保障房建设的举措是否合宜。

    随着这些政策的执行,十二五期间,中国房地产业发展的大势必将会有很大的变化。虽然有人一直在呼吁不能用行政手段干预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但过去的历程已经证明:市场经济中,尊重房地产行业的利益,不等于将其凌驾于社会公共利益之上。若过于放纵,房地产行业终究会面临目前无法回避的诸多社会和民生压力,需要公共政策手段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很多人在猜测哪些房地产政策是长期的,哪些政策是短期的;哪些政策具有可操作性,哪些政策难以落地……按照公共利益至上的原则,答案其实很明确:越是对公共利益满足范围大的政策和举措,其争议声音就越小;越是满足公共利益最大化的政策,越是可执行的、长久的。房地产行业何时回归到社会公共利益至上的轨道上来,对这个行业的“非常”限制政策才有可能解除。(发表于2月28日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