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春晚毋庸置疑的成为春节前后国人的主题话题。这种态势逐渐发生变化,今年人们见面谈春晚的兴趣明显减少,很多人都在谈某个电视剧和电影,人们对春晚的关注力在减弱,以往,每到8点钟,人们坐在家中享受这道大餐几乎成为国人的规定过节动作,如果你没有看,好像你这个节就没有过好似的,今年,我看了开头之后就开始游离,一会儿看看培训同仁录制的光盘、一会儿谈谈话,后来就到厨房与太太一起开始包饺子,实在是没有动力全部看完,到了本山小品的时候,我们家也显得比较失望,觉得今年本山的小品有拼凑之感,本山本人的表演不到位、小沈阳发挥得太牵强,我觉得蔡明的小品远比这个小品好。就是我们家老爷子从头到尾看完了,他腿脚不是很得劲,做下去就不太想动;90后的大学生大概就看了几个小品和魔术。
节中见了几个朋友,我问了问他们对春晚的看法,没有一个从头看到尾的,有的人竟然没有看,而是看电视剧去了。
我感到,如果春晚没有吧,估计国人也无法接受,有吧,确实很难再像80-90年代那样吸引着全家人的目光,不仅是80-90后似乎没有啥兴趣,就连70、60、50后也变得兴致大减。
这既可能是人们欣赏兴趣的多元化发展所致,也可能是春晚本身魅力缺失导致的,春晚已经由原来的大年三十晚上主菜变成了背景音乐,听着它热热闹闹的,有点年味,该干嘛干嘛,如果专心欣赏它,又觉得太熟悉了,没有什么新鲜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