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转移和全球连接能力


  2011年1月21日,我参加了跨国技术转移专家研讨会。该研讨会由北京市科委国际合作处主办,陈宏生处长主持会议。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国际组织与会议处李昕处长、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合作计划处陈雄处长、北京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林耕顾问、科威国际技术转移有限公司刘正平总经理、中国技术交易所徐向阳总裁助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李志军研究员、北京大学国际知识产权研究中心郑胜利主任等专家出席了会议。各位专家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我就技术转移和全球连接能力进行了发言:

  如果从全球连接能力的角度进行思考,技术转移应重视与人、资本的结合。《2010硅谷指数》中提出硅谷的能力来自四方面:第一,全球链接的能力;第二、吸引人才的能力;第三、创新技术进步;第四、政府的支持。这个说法与今天的会议主题非常一致。金融危机后,全球化进入了全新的阶段——创新全球化。上一阶段的全球化是商品与物质的全球流动,而创新全球化是人、想法、技术在全球流动。这两个全球化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资本全球流动。但是资本从原来追着制造跑到追着创新跑。

  以前是以制造业为主的技术转移,现在技术跟着人跑的特点越来越强。因此从事技术转移的人的思路应该更加放开,应更多的考虑人的流动、合作。我在硅谷和中关村认识不少人,大多数在做移民创业家的研究工作,他们认为美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于移民创业。中国目前提及较多的是留学生创业。中关村去年有36个上市公司,几乎都是留学生创办的,其中7个直接在纳斯达克上市。我认为这两个说法都不够准确。移民创业家、留学生创业分别是站在美国、中国的角度上提出的,如果站在全球化的立场上应该称为跨区域创业。这是全球链接的根本。中国的千人计划有点这种感觉。硅谷风险资本向全球输出,中国是第一大目的地,远超出其他国家。但是硅谷与全球的技术合作,中国才排在第8,表明我们的技术合作不强,与风险资本的活跃程度不符。这说明中国在国际技术合作方面还是很弱,与中国的技术、人才资源不匹配。创新全球化流动的核心是人、技术、风险资本,而这三个中心还围绕另一个中心——商业模式。中国的自主创新,核心在于中国要涌现出新兴产业,涌现出改变世界的商业模式。可以说硅谷创业者都是以改变世界为目标,中国离此还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