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的权利为啥需要省长的特别关注?


 

平等的权利为啥需要省长的特别关注?

 

 

今天的《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了:《陕西省长为三名弃儿上户口》,报道说:“20106月,《阳光报》记者在采访中获悉,68岁的拾荒老人陈淑英,已在西安市靠捡破烂生活了23年,期间她在街头捡拾了3个女婴,并含辛茹苦地将3个孩子养大成人,大女儿张花花14岁、二女儿陈玲玲10岁、小女儿陈文凯7岁。可是,如今却遇到了一道难题——因为户口没有着落,14岁的大女儿张花花小学毕业后将面临辍学,因为没有户口无法继续读初中。为此,《阳光报》连续报道了此况。”报道还说:“后来,在陕西省代省长赵正永的关心帮助下,当年91日,老太太捡拾的3个弃婴养女终于成为拥有城市户口的西安市民。”

看了这个报道,我觉得这样的问题是有一些代表性,城市里甚至农村里没有户口的黑户并不少见,上户口难也是一个民生问题,在中国没有一部法律说上户口要省长做特别关注才能上户口,平等的权利为啥需要省长的特别关注?但是陈淑英的三个孩子如果没有省长的特别关注那么到现在也报不上户口,是省长的权力大,还是一种身份歧视?

春节期间我写了一篇帖文:《换一个视角分析城乡差距变化——绝对差距实际在继续扩大 》,有报道说:“2010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上年分别实际增长7.8%10.9%。这是自1998年以来,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速度首次超过城市。”我算了一笔账,不从这百分比的数据比较,而从收入的绝对值的增长,或者“如果从城市居民平均收入是农村居民平均收入的3.3倍来看,相对数增加了10%也仅仅是3.3倍的3%。这样看的话真正相对书的差距缩小也是微乎其微。”

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速度首次超过城市是一个好消息,这毋庸置疑,这和陈淑英的三个孩子能报上户口一样是好消息。但这些消息的背后并不让人乐观。

一位网友回帖说:“中国的城乡之间的差别并不在于数字上的区分,而在于观念上的根深蒂固,一时半时很难改变的。”

这段话实在,如果观念上就不存在差别,城乡差别的消除,以及陈淑英的三个孩子都不会遇到如此巨大的困难。

1958年,我读初二,政治课就讲了三大差别的消除,从那个时候起到现在半个多世纪了,城乡的差别依旧,而且形成了一种壁垒,打破这种壁垒,改变自己的身份需要奋斗,其中“知识改变命运”就是一个途径,当然还有一些途径,省长的特别关注让陈淑英的三个孩子报上户口,也是一种改变命运的途径。

我一直在说:“知识改变命运”是一个悖论,通过这种途径命运改变了,最终形成的人格往往是不健全的,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变身份,改变命运,命运改变了,往往就会止步,不再继续前进。

这个话题也许过于敏感,也许过于沉重,但我们绝不能回避这个话题,人的平等权利是法律赋予的,如果要靠个人奋斗或者由省长特殊关注才能获得,这是非常被动的,中国社会转型期间社会也正需要改变这种现状,不然社会怎么进步?

二〇一一年二月八日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