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老北京人早在“破五”这天已经“送穷”了,将房里屋内的垃圾、破烂统统送走并付之一炬了,但厕所里的粪肥却还得等到正月初六才开始清理、打扫,并将粪肥送到秧田灌溉或送到菜园浇注。
按照老北京人过去的传统,农家多在正月初六这一天开始下田耕地,以示春耕开始。“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这是人尽皆知的一句普通农谚。作为农耕民族,普通百姓对于农家肥格外依赖,对于主管厕所的神灵则更加崇拜。新年第一次挹肥,喜好拜神、敬神的老北京人自然要对厕神祭祀一番。这些习俗,老北京人美其名曰“祭厕神”。
中国民间信仰普遍认为厕神即紫姑神,紫姑又作子姑、厕姑、茅姑、坑姑、东施娘等。自明清时期开始紫姑就不单纯作为厕神,而世人谓其能预言未来,有先知先觉,多迎祀于家,占卜诸事,成为扶鸾占卜的大仙之一。
紫姑神信仰始于南北朝,盛行于唐宋,至明清不衰。问题在于:这“厕神”是谁呢?恐怕现在的很多人都不是十分的清楚。告诉您吧,在这“厕神”啊,有好多位呢。最著名的,当然要数紫姑了。
据南北朝宋朝刘敬叔的《异苑》记载:“世有紫姑女,古来相传是人妾,为大妇嫉,死于正月十五夜。后人作其形,祭之曰:‘子胥不在,曹夫亦去,小姑可出。’捉者觉动,是神来矣。以占众事。胥,婿名也。曹夫,大妇也。”
除紫姑之外,还有其他“厕神”的传说,比如戚姑,其故事更悲惨,看来“厕神”一直是悲剧故事的主角,但也传说她们常常做好事,人们对“厕神”是又可怜又尊敬又害怕。
人们原来一般在正月十五祭祀厕神,明代开始多提前到正月初十。时至清朝,老北京人又把“祭厕神”的时间提前到了正月初六。
正月初六老北京人挹肥之后拜祭紫姑有以下三重寓意:其一,祈祷丰年;其二,感谢神恩;其三,问卜吉凶。世世代代以农为生、靠天吃饭的中国人,每一天都企盼着能够风调雨顺,一份耕耘必有一份丰厚的回报,以致丰衣足食,岁岁吉祥,年年和美。
在他们看来,自己的勤劳是应份的,所得来的丰收并非就是自己劳作的结果,更多的还是上天、土地、众神对自己的眷顾和恩惠。作为农业神系之一的厕神紫姑,不时地被客家人崇信着、膜拜着,不在于紫姑神有多大的能耐,而在于她实实在在地为客家人的丰收奠定了肥料之类的坚实物质基础,在于她有求必应的大度、有问必答的亲切。
清理或清洁完厕所等卫生场所后,老北京的妇女们就会在该场所的门前点亮红蜡烛或茶油灯,焚烧线香敬拜,在门楣或门框上粘贴红纸表示吉庆。不过,紫姑作为庶物崇拜的神灵,基本上只有女性虔诚信仰,男子并不祭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