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感慨:专家的升级


    专家有一门之专,一技之长,在很多时候听听专家的意见是有意义的。不少地方政府与部门,经常邀请专家做顾问,做论证,做评委,掌握了不少知识,把了不少关口,做出了有意义的事情。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一些专家也有很大的问题,最突出的问题有四点:一是作为专家,往往个体化作业,在今天面临大规模的社会问题与公共政策议题的时候,力不从心,发表的观点非因基于个人朴素观察,就是基于自己很有限的专门研究,而能够协调多方面力量从事跨越性研究的能力很弱,所以贡献的意见偏颇性很强。二是专家具有很强的知识精英意识,往往自我感觉高于群众,强于领导,而贡献出两边不靠的意见,我们的知识精英调查与公众调查结果经常能看到两者蛮大的意见差距,甚至在某些公共政策方面专家对于政府的批评意见更突出,这种独特的第三条道路加强了公共政策选择的复杂性与歧义性。三是专家往往具有很强的把大大小小的问题归因于体制问题的倾向,对于很多问题似乎不做伤筋动骨的体制变革就很难有成效,这一方面导致变革成本很高,另一方面会延误本来可以选择的公共技术进步,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现在的很多知名专家过于偏理论性学科,而非组织管理与公共管理学科,对于管理技术不熟练,或者觉得非动体制不显得自己学问的宏大,其实大部分专家并无重新构建的学问,因此破坏性思维有余,而建设性思维不足的问题很突出。四是专家们的专业局限或者领域优越感,使得他们对于如何与公众对话丧失积极性与不断操练的机会,从而使得他们表现有很强的自闭性而不擅长与别人沟通,在很多时候专家甚至缺乏让自己学生明白自己在说啥的能力。

 

    一个时代的确可能有也应该允许某些闭门做学问,做象牙塔与不食人间烟火的学问的人,甚至有时就要养一些做基础科学、基础人文学问的专家,还要养得很好。但在另一方面,我们需要更多应用型专家帮助我们关心现实科学研究、经营管理、公共政策、规划设计,这些专家所处理的现实问题往往具有跨领域、变化快、牵涉社会关系复杂而需要更强的操作性与沟通性,我们现在坐得了冷板凳的前一类专家,与富于解决能力的后一类专家都很缺,多的是牌位性的年资专家与流行型的出台专家,这两类专家还特别容易坐到大公司与大机关的专家委员会里面,因为很多大机构的决策需要大名头的人来背书,而长期的这类合作又加强了彼此情谊,最后互动交易让专家本来有的最后一点价值又流失了。



昨日场景:和公益组织歌路营老师见面。下午参加创业家沙龙,分享中以创业区别。录醇享人生节目:京东商城刘强东。晚在北京农学院讲座:黑苹果——职场与校园的差距。

 

今日小诗:

秘笈

 

有的叹息比露水还静悄悄,

有的痛楚连自己神经都不知道,

有的张望让暗夜透着星亮,

有的情感像樱花瓣飘落泥沼。

好一本生命的江湖书啊,

前半部神神叨叨,

后半部曼曼妙妙。

 

本周袁氏推荐小菜:鸡汁青豆

备青蚕豆三两去壳、青毛豆三两、青扁豆三两,以鸡油起锅,三豆同入,爆炒五分钟后,以鸡汤三到四小勺加盐酌量后大火煨之四、五分钟至收汁,装盘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