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评论员程远语录(2010版)
编辑:汽车自修室
在2010年的日常阅读中,我们《汽车自修室》收录了部分程远老师的语句,未必周全,请大家一起补充、踊跃指教。我们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一、保护中国稀缺的“市场资源”
1. 程远 现在世界上最最宝贵的资源就是市场,看看美国的参议员们,为了遏制我们的出口,保卫他们的市场,愣压着我们提高人民币汇率;而欧盟至今也不承认我们的市场经济地位,中国应当不应当也保卫一点自己的市场,给自主品牌适当多留一点发展空间?
2. 程远 从1980年的2010年,中国汽车产销量由20万辆增长到1360万辆,短短30年规模扩张了68倍;奇瑞、吉利上世纪90年代末起步,现在已经做到30万、40万辆的规模。而丰田从上世纪70年代年产200万辆,到去年不到800万辆,也就扩张了几倍。所以无论从中国汽车的整体,还是自主品牌企业,我们的扩张速度都比丰田快很多。
3. 程远 我们应当看到,无论大众还是日系车之间的“互掐”,抢占的都是中国市场,无论哪一方占了上风,战利品都是中国宝贵的市场资源。
4. 程远 我们不能一味地听跨国公司的奉承:什么世界最大的汽车生产国,说我们如何了得。那是在给我们灌迷魂药,目的是得到更多的廉价市场。
5. 跨国公司占领中国的市场份额越大,自主品牌的生存就越困难,中国离汽车强国的目标就越远。
6. 程远 去年以来,几乎所有汽车跨国公司都表示将中国作为自己全球最重要的市场,纷纷表示要在中国进一步加大投入。按照它们各自宣布的发展规划,仅8家公司就想要占领中国90%以上的汽车市场份额。
7. 今天,中国是不是继续做无私无畏的“国际白求恩”,为跨国公司提供“免费午餐”,让它们只管无穷无尽地安心造车、卖车,心安理得地把在中国市场上攫取的利润拿走,汽车造成的全部社会问题统统由中国人承担?
8. 程远 在现实的合资公司中,50%的股权成了中方最后的生命线,突破50%的股比,这最后的生命线就要失守,前景就是外方独资,中方所有的只是被外资雇佣,打工挣钱的就业机会了。
9. 程远 中国不是扬言要由“汽车大国”走向“汽车强国”吗?难道只有跨国公司全都到中国办了独资企业,中国成为所有跨国公司品牌的世界第一大市场,中国才算是“汽车强国”了吗?
10. 程远 中国汽车业如果仍然在原来的发展道路上一味加速,继续不断合资,继续扩大跨国公司品牌车子的产销量,我们不仅成不了“汽车强国”,甚至连真正的“汽车大国”也算不上。
11. 程远 无论是大众、通用、丰田还是福特,他们把在中国的合资企业都看做是他们的“海外工厂”,绝不会把在中国生产的车不计在自己品牌名下。
12. 说“中国是世界最大的汽车生产国”,不过是他们在“逗你玩”!多年来通用甚至把上汽通用五菱生产的五菱牌车,也统计在“通用品牌”销量名下,其实“五菱”是地地道道的自主品牌。
13. 程远 几年前人们预测,可能到2014~2017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将会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没想到一个金融危机,提前把世界第一的桂冠送到了中国。
14. 程远 “中国拯救世界”的说法,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未尝不可,但是作为一个观念,一种经济发展的结论,是不妥当的,中国人不应该有这种“老子天下第一”的想法。
15. 程远 中国现在充其量不过是个“世界第一销售大市场”,还远不能算是“世界第一汽车生产大国”。
16. 程远 中国汽车市场的增长不可能无限,甚至不会达到美国今天的标准,即每三个人拥有两辆车,那时按照16亿人计算,中国汽车保有量将达到10亿辆以上,是目前全球汽车保有量的近2倍。以现在的眼光看,地球是无论如何不可能承载得了的。
17. 程远 我们不能再期盼中国汽车还能以40%以至以上的速度增长,那就是“车吃人”。汽车业稳定在10%左右的增长速度是最健康的,是可持续的。企业领导不要给自己,也不要给销售人员过分增加压力,去做很多力所不及的事情。我们必须理性。
二、车企行为
18. 程远 在高速增长的市场环境中,企业最容易这山望着那山高,相互攀比,不断调高目标。这其实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去年市场上车子非常好卖的时候,东风日产副总经理任勇说:“车子这么好卖,没有成就感。”是啊,什么车都能卖,什么人都能卖车,做企业不需要本事,不靠产品品质,体现不出优秀企业与普通企业,甚至烂企业的差异,鱼目混珠,对好企业,对优秀企业家来说,自然就没有成就感了。
19. 程远 达到五星安全标准,在技术上没有问题,汽车生产企业做与不做,是在安全标准与成本控制间找平衡。
20. 程远 现在的合资公司以纳入跨国公司的全球体系为荣,被人卖了还帮人数钱,实在是太可悲了。
21. 程远 只有利益,无所谓对错,合资不合资已经成为企业单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手段,是企业自己战略目标的选择,和发展中国汽车工业没有多大关系。
22.
23. 程远 传祺上市。车展正式开幕前一天当晚,在亚运会开幕式会场举办的传祺上市仪式,盛况空前,据称出席人数达2万人之多,是本人在车业浸润近30年所见声势最大的新车上市发布会。仪式的组织团队和演出单位原本就是亚运会开幕式的参与者,有人戏称,整个上市活动就是亚运会开幕式的“山寨版”。
24. 程远 能不能上市,全凭公关能力。
25. 程远 最近以来,媒体上流传一种说法:“CDV必将终结微客时代。”引起了本人的兴趣。不怕各位见笑,尽管接触汽车业已近30年,但对“CDV”这个名词,却颇感生疏,也就近一两年才略有耳闻。
26. 程远 近传大众将斥资40亿欧元加大在中国的投资,包括在广东投建更大规模的合资工厂,加速实施它的“南下战略”。有媒体认为这是“徳系车暗战日系车”,似乎只是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与中国人关系不大。我们大可以“坐山观虎斗”,甚至可以“火中取栗”,真是好处莫大焉。
27. 程远 只有在打造独立的合资企业品牌时,中方人员才可能接触到产品开发的核心技术,才能实现真正的技术转移,所以对中方来说利大于弊,我一直力挺合资公司做自主品牌,理由就在于此。
28. 程远 “平台战略”虽然节省了大量研发和制造成本,但一旦出现问题,又会把问题放大若干倍,波及众多产品。曾经给丰田带来利润、带来实惠的措施,如今会变成丰田的致命伤。但现在世界上实施平台战略的企业远不是丰田一家。
29. 程远 比校车缺乏标准更为严重的是黑校车横行,因为校车数量远远不够,即使是不符合标准的校车很多孩子也没得坐。
30. 程远 去年以来,中国汽车业发生了两件荒唐事,一是“腾中买马”,一是“仰融造车”。
31. 程远 看似很不靠谱的“仰融造车”能在中国高烧不退,说明 “仰融造车”是有市场的,因为中国存在汽车热的土壤,曾记否?上世纪90年代末,有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把汽车工业列为支柱产业!
32. 程远 腾中收购悍马事件不幸被我们言中,从腾中发布购买悍马新闻的第一时间起,大家就觉得很不靠谱,简直有点天方夜谭,他们不像在做产业,而是一种资本运作,甚至是一种商业投机。
33. 程远 还是那句老话:“卖一辆宾利赚一辆奥迪,卖一辆奥迪赚一辆夏利,卖一辆夏利赚一辆自行车”,而微型车的利润还比不上夏利,一辆车也就赚几百块钱,卖一百万辆微型车,也许还赶不上卖几十辆、几百辆宾利、法拉利的利润高。
34. 程远 把时间倒推十多年,世界上有名气的汽车跨国公司请都请不来,间或来上一两位稍为大一些公司的CEO,再带来一两款新车型,就足以让我们的车展蓬荜生辉,觉得无上荣光。如果再有一辆“概念车”或者“全球首发”车型,我们就更是“受宠若惊”了。
35. 程远 汽车租赁业需要建立自己的网络,特别是异地服务,网络越大,覆盖面越宽,用户就越方便,用户才越来,服务就越好,经营成本也越低。因此是一个资本密集型产业,需要很大的投入,没有实力的小公司是很难在市场上长期生存的。联想的10亿元的投资,也只能算是“初期投入”。
吉利收购沃尔沃
36. 程远 吉利收购沃尔沃,使一个民营企业项目上升到国家层面,披上了五星红旗,这是李书福聪明过人之处。
37. 程远 沃尔沃被吉利收购,全世界都极为关注,原因在于大家觉得这场“婚姻”不够对等,沃尔沃是一个高端品牌,吉利是个民营企业,起步较晚,目前还是一个低端品牌,有老鼠吃大象的味道,也有人用“天仙配”来比喻,穷小子娶了个富家女,意思是不般配。
38. 程远 福特的教训对中国企业也是个警示,收购的成功并不是最后的成功,只有收购以后能驾驭好,才是真正的成功,不是说“拾到篮子里就是菜”,森林里的菌子,有益菌,也有毒菌。
39. 程远 自打李书福和吉利进入汽车业,他所遭受的质疑是最多的,大概相当于其他汽车企业受到质疑的总和。
40. 程远 十多年来,李书福不断把疯话变成现实,不断化敌为友,把反对他的人变成支持他的人,这才是他造车成功最根本的原因。
长安整合
41. 程远 长安并不是唯一在海外建立研发中心的自主品牌企业,中国自主品牌差不多都在海外有研发机构,只是大小、数量和布局上的差别。
42. 程远 长安之前,重组中航国家“有关部门”首选的是东风。然而经过考察,东风觉得哈飞资源并非优质,“拾到篮子里未必都是菜”,选择了放弃。然而,失去重组哈飞的机会,东风在做大的道路上就变得步履蹒跚了。相反,长安将哈飞与昌河收入囊中后,产能与销量立马增加几十万辆。几年努力也未必能达到的目标,长安顷刻间实现了。如今以哈飞为桥头堡,再与PSA合资,长安规模瞬间超过了东风。
43. 程远 长安整合资源,最难的是内部资源的划分,如何集中、组合、分配资源,如何形成几个强有力的拳头。整合不好,财富就变成包袱,何况昌河和哈飞这几年让中航折腾得濒临破产,既没有好的产品,又没有好的管理,积重难返。和PSA合资生产DS系列,是小众车型只是过渡,还需要别的资源部署。再说,PSA是一个典型的轿车公司,主要是中小型车,这些车都会和长安福特形成竞争。所以长安优化配置资源,如何处理内部竞争,都是很伤脑筋的事情,是长安面临的最大挑战,考验着长安领导的智慧。
三、新能源
44. 程远 眼下新能源车的概念成了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电动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车等等都被叫做新能源车。
45. 程远 充电2个小时行驶300公里,想想看,谁能在充电站等两个小时?如果前面有3辆车就得等6小时,有5辆车就得等10小时,谁受得了?
46. 程远 建一个充电站100万元,需要多少辆车、充多少次能够收回投资?
47. 程远 对电动车企业技术投入和技术创新,国家给予资金支持,是为了提高企业研发的积极性;补贴鼓励购买新能源汽车,是在消费环节让消费者也有积极性。但是,从根本上讲,一个长期要靠政策补贴才能生存的产业,可能会成为一个黑洞,这样的产业是没有发展前景的。
48. 程远 让购买电动车的消费者充当一次“试验品”,检验电动车技术的成熟度,不是不可以,但由于目前电动车技术还远未成熟,车价居高不下,补贴过高,国家无力承受且不公平,而有限的补贴又难以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这样的事情从市场经济角度来讲是不可行的。
49. 程远 其实电仍然是传统能源,真正的“新能源”,应该是以往所没有的能源。
50. 程远 在深圳召开的第25届世界电动车大会上,电动汽车却受到了空前的质疑:什么续航里程、充电时间、电池污染、制造成本等等“成果”,无一不被“揭了老底”,前一段时间自称和被称为“世界最先进的电动车”,简直是“生米已经煮成了熟饭”,对传统汽车可以直接取而代之了,这次也一一露出了脚趾头。有人还公开叫板:“目前中国的电动车与世界巨头根本不存在同一起跑线,也无法在短时间内实现超越。”说这话的不是别人,而是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扬大人,不谓不权威。
51. 程远 ,有了“央企联盟”这样的国家队,联盟外其他企业是否还要继续进行独立开发?
四、公车治理
52. 程远 中央政府采购中心表示,自2009年起,各级政府和公共机构配备、更新公务用车时,自主品牌汽车所占比例不得低于50%。但这个规定仍有“口惠而实不至”之嫌。因为规定没有明确50%的比例是指购车数量还是购车金额。
53. 表面上看,在政府采购名单上,自主品牌似乎取得了与跨国公司平等的地位,但实际上仍然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
54. 程远 政府高官是体面人中的体面人,他们带头乘坐自主品牌轿车,那么有钱的企业家,不管是国企高管还是私企老板,就都会效法他们。这种示范作用,比起提高采购比例的办法更实际。
55. 程远 用高官带头坐自主品牌轿车的办法,代替什么“政府采购比例”既简单易行,又能让自主品牌轿车企业得到实惠,何乐而不为呢?
56. 程远 从1994年《关于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颁发至今,已经 16年过去,可以说公车改革毫无进展。在这16年期间,对公车消费的批评一直没有停止,因为公车消费花的是纳税人的钱,而且数量特别巨大,在一些贫困地区,官员们解决民生问题的时候喊穷,购买官车时却不手软,出手十分大方,因而“民愤极大”。
57. 程远 可以说,中国推广小排量车型,障碍就在官员的公务用车。
58. 程远 。“卖公车、发补贴”,官员们因此拿上了高额补贴,有些地方官员车补一个月就上有万元。更有一些官员,拿了补贴,公车照坐,骑了双头马,与中央提出的车改目标背道而驰,效果比不改还坏。
59. 全国公车数量从来没有官方数据发表,有分析认为大约为300万至350万辆,每年公务用车消费支出约为3000亿~4000亿元。对这个数据,多数人觉得偏于保守。
60. 程远 北京的管辖权限只限于“北京市各级党政机关、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不能涉及中央机关的公务用车。问题是驻京的中央部委、驻京机构的公务用车很多,绝对数量可能超出北京市属单位公务用车的数倍,甚至几十倍。仅仅限于北京市公车零增长,如果真能做到,不过是断其一指,无论是对治堵,还是反腐倡廉,节约开支,都不会有显著效果。
五、政府的市场行为
61. 程远 所谓“支柱产业”不是谁“封”的,有它本身的规律存在。在“六五”、“七五”计划时期,我们都曾提出要把汽车作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发展,但是没有实现,除了汽车工业本身能力还比较弱外,国家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还没有到那个阶段,各种配套工业都不能适应,广大群众的消费能力也没有上升到这种程度。现在国家整体经济发展上来了,大家的消费能力也具备了,汽车工业就要发展起来了,想不让它是支柱产业都不行。
62. 程远 有人提出接连大面积召回是因为汽车越造越差,但我认为恰恰相反,现在汽车性能是越来越好,造出来的汽车品质也越来越高,车子是越造越好,问题是人们对汽车的要求越来越高。
63. 程远 我们以前多次说过,汽车业的产能问题,交给企业自己解决好,别人还是少操心、少干预为好,尤其是媒体不要说三道四,别把企业思想搞乱了。
64. 程远 对于汽车网购,要在一开始就应防患于未然,不要等问题成堆了,再去解决处理,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大监管力度和对不诚信商家的处罚力度,使其不敢作假,不要让犯罪人尝到甜头之后才做事后处理。
65. 程远 。“整车为王”,在中国汽车业可以说根深蒂固,使得中国汽车工业沦为装配业,而难称制造业。
66. 程远 不掌握核心技术,不能造关键零部件的汽车业,不是真正的制造业,只是装配业,中国要成为真正的汽车强国,必须要有好的汽车零部件制造。
67. 程远 汽车主管部门做产能摸底调查,其实全是“马后炮”。按照我国汽车管理办法,所有兴建、扩建项目,一律是先由国家管理部门批准,然后才能动工兴建,其投资规模、建设内容、建成时间等,都有严格规定,不能擅自违反。作为国务院汽车管理部门,工信部对这些事情应该“了如指掌”,“成竹在胸”才对,怎么反而发通知向下面企业做调查,这岂不是“问道于盲”?
68. 程远 “二手市场”是新车市场的重要补充,确切地说应该叫“旧车市场”,因为其中不乏“三手”、“四手”车。
69. 程远 现在的买车人绝大多数都是首次购买,直接进入新车市场,换车的比例较小。再过十年八年,现在一年上千万辆新增加车辆的车主就需要换车了,那时候中国旧车市场规模一定会大大超过新车市场。
70. 程远 记得金融危机以前,有不少于5个城市宣称要打造“中国的底特律”。
油耗\排放
71. 程远 车子油耗标准完全由厂家说了算,消费者无从辨别,于是一些厂家就开始做手脚了,把车子油耗标的很低,自称自己的车子如何省油,诱惑消费者购买。
72. 程远 车子出厂标明的所谓“标准油耗”,是指在一种理想状态下的油耗。但车子实际驾驶中的工况油耗非常复杂,难以检测厂家表述的油耗是否真实。
73. 程远 最近国家工信部公布了近6000个车型的实际油耗数据,与厂商公布的油耗出入较大,就说明企业在油耗上弄虚作假的情况比较严重。但政府不能仅仅公布油耗,还要采取相应的奖罚措施,发现不诚信企业,就要相应处罚,市场才可能逐步规范。
74. 程远 早期1辆汽车的碳排放量,相当于现在20辆欧Ⅳ以上车的排放量。所以减少碳排放,不仅与汽车总量有关,更与车的排放标准有关。
75. 程远 中国税费不仅是偏高的问题,更有不合理的问题,有些不该征的征了,有的该征的却没有征,或者征得过低,比如奢侈税,这是中国总体税收结构问题。
兼并重组
76. 程远 兼并重组只能市场说了算,依靠行政力量强行兼并,十个有九个半是失败的。
77. 程远 雷诺-日产联盟,实际上是日产被雷诺所兼并,只是保留了日产的企业名称和品牌。戈恩掌管日产多年,至今仍然兼着它的CEO,上下领导层几乎更换殆尽。在日产东京本部,连工作用语都变成了英语,只会讲日语的雇员,基本没有升迁机会。
78. 程远 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竞争,竞争是绝对的,合作是相对的、局部的、阶段性的,联盟是在具体问题上的彼此协同,但还是相互提防,最终是强者吃掉弱者,“一山难容二虎”是普遍真理。
79. 程远 “抄底”的说法不科学,企业收购不是地摊上捡破烂,“拾到篮子的就是菜”,关键是符不符合自己的发展战略,不符合自己战略发展要求,白给也不要。企业收购,任何时候都有机会,但并不是任何企业都需要,也不是任何时候都需要,即使在金融危机最严峻的时候,也不是每个企业都有必要去收购。
80. 程远 担心2010年世界经济形势好转,中国车企抄底的机会不多,实属过虑。关键在于中国总体经济是否继续向好,中国自主汽车企业实力是否日益增强,自主品牌有了消化能力,能够吃下更多东西以后,收购机会随时都是有的。
81. 程远 一直以来,尽管大家总是说“企业要求强而不是求大”,但在中国,“大”的确代表着一种地位,一种威严。企业大了,地位就高,说话就有分量,把企业规模做大了,还真是一件挺有面子的事情,而且做“大”,能立竿见影,而做“强”则要颇费时日。
车企上市
82. 程远 从中国股票市场开张以来,监管还是空话,上市公司做手脚的比比皆是。前总理朱镕基提出的“不做假帐”,目前还是靠公司高管的个人品行而不是靠制度保证和约束,所以上市就等于敛钱,所谓融资就是把股民的钱掏出来放到自己兜里,所以所有的企业都想上市,这是中国企业界一大特色。
83. 程远 现在在中国,让谁上市就是让谁发财,那些身缠数亿、数十亿的豪富,哪个不是靠公司上市一夜暴富的?看看汽车界的吉利和比亚迪,上市后资本膨胀了多少倍,如果光是靠老老实实卖车,再过一百年,他们也难有现在那么多的财富。
六、城市拥堵
84. 程远 拥堵问题,就像糖尿病、高血压一样,只能终生服药。
85. 程远 居住东京市区的人一般都没有私家车,因为市区公共交通非常发达。居住郊区的人家一般一家有一辆车,需要往来城乡之间。居住农村的人家,是一人一辆车。所以,在东京区别城里人与乡下人,就是看他有没有私家车。或许这也是中国特大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未来共同的出路。
86. 程远 如果说你现在还认为塞车、停车难只是一线城市的“专利”,那你就真的太“OUT”,在成都、武汉、长沙、南京这些城市,塞车、停车难业已经成为常态,尤其是在2009年车市新一波的快速增长后,在这些城市的繁华路段,塞车的“壮观景象”,已经不亚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些一线城市。
87. 堵车可以说是北京人一个永恒的话题。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北京就有了十三个“堵点”,包括西单、菜市口、大北窑等,现在堵点增加到70多个,而西单、菜市口、大北窑等已经不在其列了。北京汽车保有量从20多万辆增加到400多万辆,始终都是拥堵,堵的范围从二环扩展到了四环、五环乃至六环,是“发展中的拥堵”。
88. 程远 限制购车是不公平的,也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89. 程远 北京交通病入膏肓,已然成为无解的方程。
八、停车
90. 程远 如果不在停车费上做文章,难道要把商场关了开停车场?
91. 程远 如果提高停车费是为了创收,变成少数人牟利的手段,少数既得利益者随意加价,掠夺百姓,那就有悖于城市管理的初衷。
92. 程远 据调查,现在北京上海这些超大城市,每天车子30%的耗油量是用在寻找车位上。
九、消费者权益
93. 程远 汽车消费投诉量2008年较2007年上升12.3%,2009年又较2008年上升了28.9%。投诉的主要问题,一是质量问题多,二是维修质量差,三是购车合同争议多,四是检测举证维权难,五是新车车内气味怪异,装饰材料甲醛超标等。由于目前国家没有家用轿车“三包”规定,消费者退、换车子困难重重。
94. 程远 酒后驾驶就是故意犯罪 多重处罚都不为过
十、汽车两会
95. 程远 2010年两会上,中国汽车“三大公司”掌门集体缺席媒体采访,有的连提案都没有,或者说是没有公开出来,不为外界所知,因此而受到一些媒体质疑。我倒是觉得,这恰恰反应了他们内心的焦虑和不安。
十一、汽车设计
96. 程远 都灵我去过,意大利汽车制造业不是很强势,他们的菲亚特做的就不是特别成功,但是确实是汽车研发中心,都灵周围大大小小聚集的研发机构太多了,俨然一个研发集散地。大家都像朝圣一样涌向都灵,到那里吸取灵感,获得信息。中国自主品牌也都以跟意大利著名汽车设计大师乔治·亚罗合作为荣。从这个角度看,在海外建研发机构,招聘当地人才比引进中国成本要低,更重要的是那里有很好的研发氛围,整个环境都灵就是一个汽车研发的大party,大家交流、谈论的都是汽车研发,思维碰撞容易产生新的创意,有了创意也能及时得到验证、提升和改进。
十二、汽车“砖”家
97. 程远 中国汽车市场和中国经济一样,有两大特点:一是增长快,二是变化多,难以捉摸,因此,中国汽车市场预测如同“哥德巴赫猜想”,从“六五”规划到“十一五”规划,可以说,汽车市场预测几乎就没有准确过,而且市场还专门与专家较劲,他们提出的市场目标,不是完不成,就是提前好几年实现,弄得专家们很没面子。既然市场规模预测不准,又如何去判断产能“过剩”还是“不过剩”呢?
98. 程远 过去汽车市场数据为少数人把握,他们利用手中的垄断权力,冒充“专家”,在各种场合沽名钓誉,甚至用这些数据谋取私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