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急于对“升小学试题难倒教授”上纲上线
昨日,在教育界别小组讨论结束时,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河西区教育局副局长孙惠玲给在座委员们出了一道孩子考小学试题:1、3、5、7、9;2、4、6、8是按照奇数、偶数来分。那1378、59、246是按什么分类的?结果在座身为教授、副教授和大学老师的委员们,没有一个人能给出所谓正确答案。(13日新京报)
一道升小学试题,竟然难倒了教授、副教授和大家老师们,这还了得!用这样的事例来质疑应试教育、孩子负担,想不吸引眼球都难,跟帖里铺天盖地的抨击,无疑已经对舆情的反应给出了结果。不过,笔者却不以为然,觉得还是且慢挥舞舆论大棒,上纲上线无情挞伐的好。
当然,这样的题目,换作笔者来做,本来就缺少数学元素的我更是做不了,如今答案“解密”了才恍然大悟,原来是按照拼音一声、二声、三声来分的:1378都是一声,59都是三声,246都是四声。显然,这纯属玩的脑袋急转弯,只是对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委实难度大了点。
一段时期以来,素质教育的呼声甚为高涨,这的确是推行教育改革的方向,然而,一旦有学校、老师进行这方面的探索,尝试不按照规则出题,马上就会遭到猛烈拍砖,难道依然循规蹈矩,出1+1=几的题目,出大人或者教授学者们都会的题目,就是教育的正道儿?
各人的兴趣、特长等各异,有些题目小孩会大人不会、小学生会大教授不会其实很正常,就比如猜谜语,未必教授们都是高手吧?因此,玩脑筋急转弯,可以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倒也未尝不可,何必动辄拿教授、权威能不能答出来作为评判标准?试问这又是什么样的思维逻辑、哪家的“标准答案”?
推行素质教育,有一个摸索的过程,动不动就扣帽子、打棍子,叫人这也不是,那也不是,只能束缚大家的手脚。诚然,像这样的题目,让绝大多数学生无法准确作答,不失为出考题的一个败笔,一来平时教学可能缺少此类的培育、诱导,二来难度上也的确超出了孩子可承受能力,这些正是值得检讨、总结和改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