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逸枫:存款准金率上调20%但撼不动房价


谢逸枫:存款准金率上调20%但撼不动房价

  核心提示:2011年3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1年3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中国央行自2010年以来第9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也是2011年第3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后,大型银行存款准备金率高达20%,再创历史最高点。中小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也将高达16.5%。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1年1月-2月份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已经攀高至4.9%,且或全年CPI突破4%的年度调控目标可能性较大。显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而采取的刺激政策需要作出改变,以适应发展方式的转型,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此次是继我国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转向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之后,再现“一松一稳”的调控组合。

  2011年3月14日,央行数据显示,2月人民币贷款增加5356亿元,同比少增1929亿元;货币政策转向之后,政策收紧的效果开始显现。当月广义货币(M2)增速也跌落至全年目标(16%)之下,仅为15.7%。个别月份数据向好不足以支持通胀压力缓解的判断。货币紧缩显效,通胀压力犹存。尤其在当前国内外形势下,货币调控力度难言放松。

  2011年3月11日,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月CPI同比涨4.9%, PPI同比涨7.2%,两者创去年5月以来最高水准,其中PPI的上涨速度是两年多来的最高点。上游原材料价格传导压力很大,未来CPI仍将面临上升的较大压力。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维持20%以上高位,而居民消费增速只有15.5%的同比涨幅,明显低于2010年第四季度平均18%的增速,中国通胀形势依然严重。预计央行的紧缩政策将会持续,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和加息预期增强。因此,2月CPI增幅超预期紧缩政策会再度出台。

  笔者认为,其实,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仍然是为了回收流动性。但是,对目前中国房地产调控会有一定帮助,虽然存款准备金率不可能无限上调,但未来还有空间。不过,在时间点选择上超出了预期,但降低了短期内加息的可能性。也意味着后期通胀压力仍旧非常大,货币政策整体上应该是适度从紧。

  笔者认为,因此,第二季度通胀压力会显现出来,后期翘尾因素很高,今年主要目标是防通胀。2010年年9月-12月通胀环比增长较高,加之日本地震导致后期物价上涨加快也是可能的,加大了通胀压力。目前观察流动性主要看货币增量和流动速度,货币增量上今年“不用奢望”,控制流动速度则成为了重点,而提高利率对其影响最大。此时率降低了3月份加息的可能性,因此,4月份很可能会再次加息。

  此外,今年二月人民币再创新高,人民币对美元升破6.58,吸引大量热钱,市场流动性过剩。2010年我国热钱流入355亿美元,2011年1月全国进出口总额达2950亿美元,同比增43.9%。毫无疑问,今年全国两会后,调控再升级加码,房价不下降,调控不会放手,表明中央对楼市调控的决心。由于本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提前和不可能一次到位,加息将推后到第二季度。

  此次上调约可冻结商业银行资金逾3500 亿元左右。减少可贷资金1.55万元元,对广义货币M2,相应有减少1.9 万亿元的作用。对信贷市场继续释放紧缩预期信号。这对于控制银行新增贷款,保障全年银行信贷平稳投放,特别是一季度贷款投放量具有重要导向作用。

  此次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后,大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达到了20%,中小银行最低的也达到16.5%,个别银行因为有差别准备金要求,最高的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已达到20%,这是汇改以来的历史新高。此次上调的主要目的为回收流动性。首先是回笼春节以来公开市场上规模庞大的到期资金。自去年11 月以来,央行公开市场上已经连续14周实现资金净投放,资金总量达1.2万亿元。

  笔者认为,目前大部分房地产开发商的资金开始感受到货币政策收紧的压力,而中小房企对银根收紧的压力越来越明显。但是大部分开发商暂时还是不缺钱,从1-2月房地产投资额的上涨和开发商到位资金看。虽然销售成交有一定幅度的下滑和开发商融资成本提高和资金来源渠道收紧,大房企靠吃老本,也能够支撑到半年左右,而大中房企至少能够扛到3个月,部分小房企可能最多2月就支撑不住。当前,房企降价的动力缺乏。不过,不排除,部分房企为创造好的销售业绩和扩大二三线市场投资及储备土地的上市目的等实现利润稳定的因素,会有小幅度的价格促销售活动。

  本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是收紧投资购房和贷款购房需求,对未购房或准备购买房的人影响大一点。现在开发商的贷款已经被控制的很紧,而且融资成本在20%以上,房地产商现在已经基本拿不到贷款。另外,2011年3月14日,央行数据显示,2月人民币贷款增加5356亿元,同比少增1929亿元;货币政策转向之后,政策收紧的效果开始显现。当月广义货币(M2)增速也跌落至全年目标(16%)之下,仅为15.7%。个别月份数据向好不足以支持通胀压力缓解的判断。货币紧缩显效,通胀压力犹存。尤其在当前国内外形势下,货币调控力度难言放松。

  而本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于新购房者的房贷压缩影响较大,再加上利率的调整,应该说对一般性购房需求的影响要大于对开发商贷款的压缩方面。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主要将紧缩银行的房贷货币数量,银行将会在可贷款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收紧,这也将是房地产限购令在金融上的措施,对平稳房价有一定作用,对已经买房的还款人影响不大

  笔者认为,2011年3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开2月CPI和PPI数据反应通胀预期压力大和A股相对较弱的走势及热钱流入国内速度加快等日本九级大地震,为拯救日本经济,开印钞机等现象,实际上已反应了市场对于加息或者是上调存款准金率的预期。另外是3月份,在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增强、外汇占款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央行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说明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向不会改变,也表明了决策层控制流动性、控制通胀的决心。

  目前,市场上到期资金较多,尤其是三四月份,而央行每上调0.5个百分点的存款准备金率可冻结3500亿的资金,所以,央行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旨在回收流动性。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对股市的负面影响远超过正面,再加上近期中东局势不稳定和日本大地震的影响,资本市场未来形式不容乐观,但向威达同时指出,股市大幅下跌的可能性不大,震荡还是主基调。

  受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消息影响,澳元兑美元维略微回落,但影响幅度明显不及之前的,其他币种基本没有受到什么影响,整体外汇市场表现平稳。如果通货膨胀率继续居高不下,央行可能会进一步上调基准利率;如果通货膨胀变得温和,则可能不会加息,或放慢加息频率。

  受到日本大地震影响,日本央行近期连续向市场注入天量日圆流动性,鉴于日圆在国际上的良好流动性,这可能加强亚太等地区的通胀压力。中国周二发行的一年期央票利率上升20个基点,至3.1992%,超过一年期存款利率3%,暗示中国央行本周可能加息,因自2007年以来,任何一次一年期央票发行利率超过一年期存款利率时,央行都会选择加息。

  笔者认为,近日由于日本发生地震,为确保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行,日本央行已累计向市场注入36万亿日元资金,总额创历史之最。虽然,日本开印钞机,实施货币宽松的经济拯救计划。但是,日本政府投放的大量流动性对中国经济和楼市影响甚微。首先,我国的外汇占款不是以日元为主,主要是以美元为主。其次是日本政府释放的大量流动性只是为投机日元创造了机会。再次是日本是货币投放目的是稳定日本经济和防止股市及经济严重下滑坡。最后是目前中国持有的外汇比例比较小,在日本的投资额也是,而日本在中国的投资也不会受到影响。因此,不担心日本开印钞机导致流动性过剩影响到国内经济和股市及金融的稳定。

  2010年12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和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及2011年3月全国两会政府报告等央行金融报告表明,今年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和宽松的财政政策,表明货币政策不会过分收紧,而保持一个适度的总量控制。对于此前市场传言将会加息的消息,我认为,上调存款金率和加息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货币政策金融调控工具。所以,本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主要是央行对于人民币升值和外汇占款增加的一种货币政策调节手段。而加息则是主要是收缩流动性,如果在第一季度的投资数据反应出,未来仍存在投资过热或房地产调控效果不明显的情况,则央行仍会采取加息手段进行调节,目的是保持投资稳定和楼市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

  201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政治局会议及2011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等央行报告表示,2011年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和宽松的财政政治。自2010年新国十一条和新国十条及新国五条对房地产住房信贷口逐渐扎紧后。到2011年1月26日新国八条再次实施信贷差异化的规定,到2010年中国货币总量达到72.58万亿元,超出年初设定的17%的监管目标,而GDP才30万亿多。2009年国家投入4万亿资金和银行信贷9.59万亿及2010年热钱达到355亿美元。另外是2010年信贷达到7.95万亿,超过了政府2010年信贷7.5万亿目标。

  2010年12月央行召开年度工作会议,2011年货币供给量M2增速被压低至16%左右。中央政治局2010年12月3日召开会议强调,2011年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这是2008年11月中国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提出货币政策“适度宽松”之后,首次回归“稳健”。
 
  两年前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中国的货币政策是适当的宽松的,很大程度深起到了防止经济增长率过多的下滑的作用。目前,全球经济已经开始恢复,系统性金融风险,全球金融风险可能性逐步逐步的在下降,货币政策转型从适度的宽松的转向稳健的转变,是为了防止未来的中国经济会出现大规模的系统性的金融的风险,短期内要调控通胀的预期,是从现在开始注重全面的系统性金融风险。
 
  因此,2011年中国信贷不会过分收紧和实质性的扎紧,但是会控制货币总量。根据目前市场上最新消息,2011年预增信贷规模为7万亿-8.1万亿,其中四大国有银行行占2.85万亿元。在确定四大行新增贷款约2.85万亿元的情况下,照此比例反推,2011年,新增贷款规模在7.1万亿至8.1万亿元之间。8.1万亿元的上限与去年7.95万亿元的实际新增贷款规模相当;而7.1万亿元的新增贷款则与目前市场人士预计的规模相差不大。2011年1月信贷“克制”增长之后,四大行2011年计划新增贷款规模已基本确定。
 
  早在2010年11月23日央行召开的货币信贷工作座谈会上,央行首次提到“采取数量型工具和价格性工具”,并表示综合采取公开市场操作、准备金率、利率等工具加强金融调控,引导货币信贷稳步向常态回归。从字面表述上,2011年货币政策从适度宽松转向稳健应该是一个必然。从实际操作上,央行不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并启动加息,表明政策已经开始调整。2011年M2的增速可能会回落到16%左右,而银行信贷投放甚至可能会低于7万亿元。尽管都是货币政策的转向,适度宽松转向稳健和转向从紧差别巨大,政府会保持政策的弹性,不会大幅从紧。
 


  历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对股市影响一览

 

公布日
大型金融机构
中小金融机构
股市
调整前
调整后
幅度
调整前
调整后
幅度
沪指
11年03月18日
19.50%
20.00%
0.50%
16.00%
16.50%
0.50%
11年02月18日
19.00%
19.50%
0.50%
15.50%
16.00%
0.50%
1.12%
11年01月14日
18.50%
19.00%
0.50%
15.00%
15.50%
0.50%
-3.03%
10年12月20日
18.00%
18.50%
0.50%
14.50%
15.00%
0.50%
1.41%
10年11月19日
17.50%
18.00%
0.50%
14.00%
14.50%
0.50%
0.81%
10年11月10日
17.00%
17.50%
0.50%
13.50%
14.00%
0.50%
1.04%
10年05月02日
16.50%
17.00%
0.50%
13.50%
13.50%
0.00%
-1.23%
10年02月12日
16.00%
16.50%
0.50%
13.50%
13.50%
0.00%
-0.49%
10年01月12日
15.50%
16.00%
0.50%
13.50%
13.50%
0.00%
-3.09%
08年12月22日
16.00%
15.50%
-0.50%
14.00%
13.50%
-0.50%
-4.55%
08年11月26日
17.00%
16.00%
-1.00%
16.00%
14.00%
-2.00%
-2.44%
08年10月08日
17.50%
17.00%
-0.50%
16.50%
16.00%
-0.50%
-0.84%
08年09月15日
17.50%
17.50%
0.00%
17.50%
16.50%
-1.00%
-4.47%
08年06月07日
16.50%
17.50%
1.00%
16.50%
17.50%
1.00%
-7.73%
08年05月12日
16.00%
16.50%
0.50%
16.00%
16.50%
0.50%
-1.84%
08年04月16日
15.50%
16.00%
0.50%
15.50%
16.00%
0.50%
-2.09%
08年03月18日
15.00%
15.50%
0.50%
15.00%
15.50%
0.50%
2.53%
08年01月16日
14.50%
15.00%
0.50%
14.50%
15.00%
0.50%
-2.63%
07年12月08日
13.50%
14.50%
1.00%
13.50%
14.50%
1.00%
1.38%
07年11月10日
13.00%
13.50%
0.50%
13.00%
13.50%
0.50%
-2.40%
07年10月13日
12.50%
13.00%
0.50%
12.50%
13.00%
0.50%
2.15%
07年09月06日
12.00%
12.50%
0.50%
12.00%
12.50%
0.50%
-2.16%
07年07月30日
11.50%
12.00%
0.50%
11.50%
12.00%
0.50%
0.68%
07年05月18日
11.00%
11.50%
0.50%
11.00%
11.50%
0.50%
1.04%
07年04月29日
10.50%
11.00%
0.50%
10.50%
11.00%
0.50%
2.16%
07年04月05日
10.00%
10.50%
0.50%
10.00%
10.50%
0.50%
0.13%
07年02月16日
9.50%
10.00%
0.50%
9.50%
10.00%
0.50%
1.41%
07年01月05日
9.00%
9.50%
0.50%
9.00%
9.50%
0.50%
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