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10年统计公报,其中的4组数据引人注目,这些数据的背后,或许从一个侧面道出了大多数人买不起商品房的原因。
这4组数据是:
1、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GDP)397983亿元,比上年增长10.3%;
2、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剔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10.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实际增长7.8%;
3、70个大中城市房屋及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上涨13.67%;
4、全年财政收入83080亿元,比上年增加14562亿元,增长21.3%
表面上看,第3组数据即房价的上涨超过了第2组数据即居民收入的增长,导致了许多人凭着正常增长的收入,反而离购房越来越远。因而据此认为,完全是房价的增长导致了购房的困难,并以房价的增长跑赢第1组数据即GDP的增长为佐证,尽管二者似乎没有可比性。
笔者认为,尽管这种看法不无道理,但最大的原因并不在此,而在第4组数据即政府财政收入的增长远远大于上述的3组数据的增长。
笼统地看,居民的收入增长赶不上房价的增长,是买不起房的原因。然而,居民收入增长慢的原因,在于政府的税收过重,政府的财政收入的过快增长挤占了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
即使政府的税收过重,按福布斯2009税收痛苦指数排行榜,排在全球第二,也未必导致居民的住房痛苦。法国的税收痛苦指数排在国球第一,然而法国人生活得远比我们幸福浪漫,因为法国政府给予其国民的福利远大于我们。以2008年为例,据资料显示,中国当年的财政支出中,福利保障支出占中央财政支出比例为2.6%,而在别的国家,美国为29.5%、德国为54.3%、加拿大为45.4%、澳大利亚为34.0%,一些前社会主义国家中,波兰为44.8%、乌克兰为44.1%、俄罗斯为31.1%,中国的这个比例仅高于巴基斯坦、孟加拉和缅甸。
也就是说,税收高导致的收入低而又没有带来相应的福利才是买不起房的主要原因。
一般来说,高房价必然会带来高风险,然而我们的高房价为什么会得到如此强有力的民间消费的支撑?原因还在政府的高税收上以及税收结构的不合理上。这种状况导致大量的资金离开实体经济而转向虚拟经济,同时,权贵资本大行其道,国有企业得天独厚,而容纳着85%就业人口的民营经济则处于步履艰难的境地,由此所产生的“马太效应”导致收入的两极分化日趋明显,基尼系数超过代表非常严重的0.5。正是这15%的高收入群体,支撑着中国的高房价。中国社科院近两年发布的房地产蓝皮书,都认为有85%的居民买不起房,可以作为这个结论的旁证。
在北上广,3000元也许只能租一套2室1厅或者3室1厅的住房,对于无可避税的工薪阶层来说,把个税起征点调至3000元只能带来杯水车薪的好处,而三年一调的提法,恐怕太过于久远。中央政府与其不顾后果地采用非市场经济的手段调控房价,还不如先调控自己真正过快增长的财税收入和调整不合理的税收结构,给予民营企业良好的营商环境,提高民众的收入,藏富于民,效果会来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