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是世界性难题,而公立医院改革则是难题之中最难的,这已然成为业内共识。从3月7日发布的《2011年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安排》(以下简称《安排》)中,我们看到了破解难题的曙光:优先建设发展县级医院。笔者认为,把县级医院改革作为公立医院改革的突破口,有几个重要理由:
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过于复杂,短期内难以撼动既得利益群体的利益格局,而县级医院既得利益群体力量薄弱,容易撼动;
相对于城市公立医院的“高级别”,县级医院对于当地县政府的指令更为言听计从,政策执行力强;
相对于城市公立医院聚焦的大量医疗资源,县级医院的软、硬件建设都非常薄弱,政府投入的难度较小;
“升级”后的县级医院将吸引广大的乡镇、农村患者就医,从实质上缓解城市公立医院的“看病难”;
城镇化是中国的国策,与之相匹配的县级医院是国策顺利实施的重要内容之一。
新医改是指向解决“看病贵、看病难”的,我们来看看《安排》关于发展县级医院的工作计划是如何对这两个世界性难题产生作用的。
1.软硬件建设:“政府在每个县重点办好1所县级医院”,“深化城市三级医院对口支援县级医院工作”,“加强县级医院骨干人才培养”等,每项内容都有切乎实际的设计和安排。楼盖好了,设备装上了,人才有了,患者对县级医院的信任感才会增强,才会留在家附近看病;人才还没有培养好的过渡阶段,城市三级医院的专家直接到位支援,对于减少患者奔大城市公立医院看病非常重要。
2.综合改革:“制定县级医院综合改革方案,在全国选择300所服务人口较多、基础较好的县级医院进行以人事管理和收入分配、绩效考核……为重点的综合改革试点。”医改缺少医务人员的热忱参与,必然不能成功。硬件有了,不一定能发挥效能,综合改革的目的就发挥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使得医务人员积极性不受到挫伤,甚至激发其主动投身改革的大潮流。
3.协作机制:建立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这是解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重要途径。
4.付费方式改革、医保直接结算、基本药物制度的深入实施都将对“看病贵”产生实质性影响。
据卫生部公布的数据,经过一年的发展,县级医院的医疗服务能力开始提升。2010年,县及县级市医院诊疗人次预计达6.9亿,比2005年增长46.8%;出院人数4330万人,增长89.7%;年住院增长速度保持在10%以上,病床使用率达到92.48%。由此可见,县医院在分级医疗、分流病人方面的作用开始显现。因此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安排》明确了公立医院改革的新方向,其实施及成果值得期待。
县医院:公立医院改革的突破口
评论
11 views